』出身的乐进。
张辽是并州雁门人,先是归属于丁原,后『以兵属』董卓、吕布,后来在历史上投降曹操,也是『辽将其众降』,并非是孤身一人,而是手下有私兵为『众』。
李典是山阳豪族,继承伯父李乾和从兄李整的势力,门客宗族一万三千馀口,私兵三千余人,凭此倚仗,年仅十五便得中郎将之位,部曲之众可见一斑。所以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在当时卫戍合肥的七千甲兵,大部分应来自张辽、李典等人的私兵。
曹操嘴上不停的称赞张辽,表示对于张辽的信任,但是实际上曹操对于张辽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兵属』,从始至终都在怀疑,猜忌,而相对地方豪强大户出身的李典,有着一万三千宗族门客的势力,也让曹操心怀顾虑。故而乐进虽擅长攻坚,却被安排驻防任务,刻意加以保护,与兖州老乡薛悌安坐合肥,其背后逻辑一目了然。
合肥之战,张辽披甲陷阵、大破孙权,同出征的李典在战后不久即死,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基本上也可以推测是在此战之中身负重伤,勋劳至大,甚至被性格偏狭的曹丕追念『合肥之功』,『谥典曰愍侯』。
『在国逢难』曰愍。
大部分的『愍』谥者,均死于疆场。
可以说,在历史上的曹操心中,当时恐怕已经做出了最坏的打算,然后得知合肥之战的结果后,大为惊叹,想必是战果实在是太出乎他原本的意料。甚至曹操很可能已经做好了牺牲张辽、李典的心理准备,因此事后封赏,也就尤为慷慨,张辽从五品杂号的荡寇将军,直接升到了二品常设可开府的征东将军。
史载『太祖大壮辽』,而这『大壮』两字在仅仅出现了两次,一次给了张辽,一次给了徐盛。
这样的『知人善任』,是拿命出来搏的。
或者换句话说,曹操只是相信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一个人言行,他觉得只有再这样的极端情况下才是展现最真实的品质,才能是他作为判断是否要用这个人的最为重要的依据。
在之前许县之乱的时候,曹操就是这么做的,他营造出了一副生死攸关的局面,然后躲在暗处观察。
这一次谯县戒严,搜捕四乡,曹操同样也是在观察。
外姓需要提防,难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