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东北乡女匪事 > 第1476章 刚性(1/3)
    三丫的娘坐在门槛子上,跟三丫把为什么让家里的女孩子们,头上戴三把刀的缘故,以和缓的语气娓娓道来。

    原来,三丫的娘不是本地人,而是畲族人,老家大概在福建南平那一带。

    因为畲族妇女大多不缠小脚,基本为天足,平时从事的又多是体力劳动,故此有人称呼他们为畲婆,又有喊她们做蛮婆的。

    这些女子未嫁之前,留着一种叫做“披肩”的发式。等到结了婚以后,大多佩戴着三把尖式武器状的簪,又叫“辫簪”,也有叫“便簪”的。

    因簪形扁平如剑,插入发髻的时候,中间一簪剑刃向上,旁边两簪左右交叉,刀刃皆向外,故此俗称三把刀,也叫三条簪。

    三把刀,每条长度都超过三十厘米,两面锋芒,有钱的就用白银打制,更有的为了显华贵,把银簪镀成金色。

    没钱的或用白铜,或用铁,或用竹,木等材质打制。

    三条簪,有人说它是由晋代五兵佩演变而来,不过从斧、钺、戈、戟,改为刀剑罢了。

    据传,此地之所以盛行三条簪,是在明代倭寇盛行的时候,女性用这种功能性武器演变的发簪,防身、抗倭,杀敌,必要的时候保护贞洁,也就是自戕。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唐初大军讨伐福建时,当地土着居民男女老少都会拼死抵抗,妇女佩戴三把刀,不仅用于杀敌防身,也意味牢记父仇,夫仇,子仇。

    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三条簪最初的使用目的,都是为了防身杀敌用的。

    代表着一种不屈服于敌人的悍勇之气。

    本来这三条簪,得是女孩子结了婚以后才能佩戴。

    但三丫的娘爱女心切,几个如花似玉的闺女,哪一个出个啥意外,都会让她痛彻心扉。

    加上来到天宝镇以后,民风彪悍,没那么多繁文缛节,也没外头那么多讲究。

    就去铁匠铺给几个女儿统统打制了铁制的刀形簪。

    之所以都打制成铁簪子,一个是她家贫,拿不出那么多钱给女儿们打制银簪子。

    另一个也是出于对女儿们的保护。

    世道这么乱,恐怕别人本来没想害她们,可就因为眼红于她们头上戴的银簪子,说不得,也要想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