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话事人 > 第三百二十七章 木秀于林(4/6)
实在分身乏术。

    所以只能派人去扬州送信,让汪员外继续串联同道和搜集“罪证”,先不要着急发动,等来年再说。

    从九月底到十月上旬,就是一年一度的秋收农忙时候。

    当然对林大官人这种人而言,他又不下地收稻谷,真正忙的是在秋收之后。

    秋收结束,就是官府开始征收钱粮的时候,应天巡抚赵志皋对今年的钱粮空前重视。

    不得不说,做官这种事三分靠实力,七分靠运气,赵志皋的运气就非常不错。

    因为去年苏州府豁免了过去十年拖欠的钱粮,减缓了百姓的压力,所以今年百姓对于交纳钱粮的抵触心不算重。

    同时经过连续两年的小灾害后,今年终于是一个好年景了,官府征收钱粮的压力自然就轻。

    所以林大官人预估,赵志皋今年的钱粮指标完成结果不会太差,不过具体数据要等年底才知道。

    另外秋收之后意味着农闲时光到来,而农闲往往又意味着官府工程开搞。

    这又是一个非常令林大官人操心的事情,经过与两个县衙的反复商议,终于确定了今年的官府工程项目。

    吴县这边,是开工疏浚木渎镇与枫桥镇之间的航道,保证木渎镇的货船能畅通无阻直接北上汇入大运河。

    长洲县这边,则是在东边城外的大片湖岸筑堤,并起了个名字叫袁公堤。

    刚把工程项目确定,并交给了大哥林时来的两个工程队,还没容林大官人喘口气,结果又有事情上门了。

    湖广荆州的袁家粮行遵照合作约定,在秋收之后,就迅速运送大量稻米到苏州城,第一批数量就高达五千石,动用了二十多艘大船。

    不过在交易价码上,双方又扯皮了很久。

    林大官人开价是五十万斤盐换一万石米,而袁家粮行要价是一百万斤盐。

    扯到最后,以七十万斤盐换一万石米的价码达成交易。

    百忙之中,高长江又找了过来,拿出了一个办学院章程。

    按照指示,学院分为初级学堂和高级学堂,暂时只开初级学堂。

    同时又分为短班和长班,十五岁以上的进入短班学习,十到十五岁的进入长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