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话事人 > 第668章 新的精神(2/6)
朝鲜真有事,貌似儿子才是自己重返辽东的最大竞争对手?

    当远在苏州的林泰来用“备倭疏”卖了个破绽给朝廷,搅起了几波浑水时,翰林院也迎来了吐故纳新的时候。

    每三年一次大比,大比之后翰林院就会进新人,三鼎甲和若干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就职或者学习。

    鉴于近年翰林院实际工作不多,很多人提议今年不选新庶吉士了。

    毕竟翰林院的主要工作简而言之,就是与皇帝互动,上课讲经也好,充当顾问也好,编书、草诏或者写应制诗也好,本质上都是和皇帝进行互动。

    但近年来皇帝躲在深宫不出来,翰林们还能有多少事务?

    确实没必要再进多少新人,来了也没事干,没见连林九元的工作重心都逐渐往外面转移了么?

    不过内阁建议翰林院,可以选拔庶吉士,但人数应该少点,不要像过去一样选二三十人了。

    除了新人就是打发老人,称之为散馆,正式给上一科庶吉士安排官职。最优秀的留下当翰林,其他任命为给事中和御史。

    上任没俩月的庶吉士教习韩世能发现,自己忽然成了手握重权的人物。

    无论选拔新庶吉士,还是安排老人,自己话语权贼大,上上下下都非常尊重自己的意见。

    这让六十多岁的穷苦老翰林有点飘飘然,这辈子似乎从未如此享受过权力的滋味。

    年前还在苏州的时候万万没想到,进京后居然是这样的简单模式。

    可能跟内阁和翰林院高层大换血这个形势有关系吧,词臣系统上上下下都没什么权威。

    上批庶吉士周应秋和董其昌都顺利留在了翰林院,正式就职为编修。

    然后两人联袂拜访韩世能,询问道:“关于新庶吉士的选拔,可曾有章程了么?”

    韩世能十分诧异,选拔庶吉士跟你们俩人有什么关系?你们两个也不过是刚摆脱了新人的身份而已。

    董其昌解释道:“在过去三年里,林九元十分关心庶吉士教习工作,经常在早课上发表训话。

    我们二人已经将林九元训话编纂成册,可以作为选拔翰林院庶吉士的依据。以后等新人进来,还可以作为教习资料。”

    韩教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