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两千四十九章: 高翰文的生财三招(2/3)
埋头写关于钱的问题。

    排除了一些过于缺心眼的,高翰文总结了几条,第一就是挖矿,挖金矿,特别是河南陕西交界处记忆中貌似有一处金矿,山东也有,辽东也有。这玩意要是找到了,自然是能坐地发财的。

    理由嘛,杭州现在各种风水、算命、牵星术、炼金术等一大堆,有的是理由把这些地方点出来。

    第二个,还是重申发债嘛。打麓川久发麓川债,开发辽东、西域就发辽东债、西域债。

    这里面关键是名义的问题,完全可以让权势户出头来办这个事情,本后朝廷各级衙门做好权力背书就行了。要是成功就皆大欢喜,要是失败,就把权势户杀了,然后装无辜说朝廷也被蒙骗了,现在惩办了元凶,真正做到了为民做主。

    那些被骗亏钱的,还得感恩戴德呢!

    当然,成功了后如果不想对付承诺也可以这么干。

    先前高翰文已经以衙门债的形式给了内阁建议,朝廷一直不置可否,大于就是抹不开面子。现在有了权势户这个遮羞布大约就能推行了。

    这个承诺目前看来最可靠的就是卖地、卖罚没抄家权等。虽然现在还没占了麓川,但可以提前卖地,有了看不见的地契,百姓自然会争先恐后将其变现。辽东西域也是同理。

    第三个,就要动朝廷的盐引制度了。当前朝廷的盐引由于各衙门严重超发,对于多数普通盐户来讲,这种等一百年才能有机会交货的期货盐引,跟空头支票毫无差别,纯属抢钱。

    普通盐户的破产逃荒,直接导致私盐泛滥。而私盐背后呢,则是那些掌握盐引发行权的各级衙门主官或者个别实权勋贵。一方面,超发盐引,白占朝廷、盐户便宜,一方面由于严重减产,自己又私底下搞私盐。

    现在的直接后果是,这盐引,既换不来粮食,没法执行开中法,换银子同样得大打折扣,连折色法也执行得履步为艰。盐引本来是朝廷的财源,现在成了上下盐官的财源了,朝廷反而成了盐政背锅的工具人。

    这事,从后世的不粘锅经验其实很好解决,朝廷宣布所有已开发未开发的盐场均为朝廷所有,然后拍卖各个盐场的经营权,最后专注于收盐税,而不是干其他骚操作。

    这里面一大关键就是要确定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