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两千七十二章:高拱两个大明的担忧(1/2)
    第两千七十二章:高拱两个大明的担忧

    当然,隆庆新政也不全是坏消息。

    最大的好消息就是辽东发现了大量的铁矿、煤矿、甚至金矿。辽东在自己侄子的组织调度下又开垦了八百九十万亩良田。

    可以说,经过这两年半的辽东开发,大明未来百年都不必为粮食短缺而犯愁了。再不济吃辽东的黑麦、豆子也能过得去。

    但光有粮食有什么用呢。随着辽东累计两千万亩良田的开辟,未来据说还有至少亿兆之数的耕地。天下几乎是再无饥馑。就凭借此功劳,高拱评个万家生佛没什么问题。

    可是现在粮食价格太低了,只相当去去年的一半都不到。京城的粮店米铺几乎都换了三轮了,因为之前老套路是各种囤积米粮,结果很多上半年就没挨过,直接亏到倾家荡产。

    谷贱伤不伤农,不清楚。但是挺伤高拱的。

    现在几乎是种田地,卖粮的都在抱怨高拱把粮价压得太低了。

    很多农民原先滚动借贷主家的青苗欠款,现在粮价大跌,整死都不可能还得上,只能跑路了。

    所以现在北方很神奇,一方面粮食丰收,一方面佃户跑路抛荒。

    高拱现在大脑已经有些宕机了,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好事砸到自己手里都成了坏事了。财政收入虽然增长但远远跟不上支出的增长。甚至把嘉靖留的一点老底子都用了好些了。

    为什么?

    怎么办?

    几乎是两眼一抹黑。

    以前明明很灵醒的张居正,这一年来也是多看少说,只是专心折腾兵部的事项。

    难道真要走这一步?

    高拱虽然压力山大,但并不表示其没有办法。

    因为先前其就收到河南柳常青连带归有光一起寄来的河南经验汇编。

    里面有一点,就是重启新式官山海。

    这里可不是说朝廷要什么都插一手,而是沿秦岭淮河一线,构筑厘金闸口。

    这样,避免让浙江的各种产品直接冲垮北方的手工业。西北羊毛纺织失败一大根源就是这个。试想把羊毛运往浙江加工后返销西北的价格比本地加工还低,本地作坊怎么可能生存。

    通过这样,让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