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一攻破,怎么也要耗你个十天半个月的吧,甚至只要布置得当,坚持个把月也不是什么问题。
而这十天半个月乃至一月的时间,便是赵括为援军抵达所能争取到的时间。
更妙的是,修筑的这些堡垒,除了真正深入战场的秦军,其他国家想要得知其中情况,那是千难万难的,而秦军显然也不会告诉他国:赵国有多么难打!
如此一来,一个信息差也就出现了。
在他国的视角之中,赵军主力已经被秦军所围困,在无险可守的光狼城至西岸壁垒之间,显然不日就会被全歼。
而实际上至少在一个月中,赵军主力并无大碍。
可不能小看这个信息差,最终赵军还能剩下多少战力,这个信息差至关重要。当然了,援军能否尽快赶来,依然是个未知之数。
赵括只是做好他所能做的一切。
当然,这个堡垒计划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至少,秦军在得知之后,便立即会心中起疑——说好的追亡逐北呢,怎么原地修起了堡垒了?不会是看透了自己的诱敌之策吧。
秦将白起可不是碌碌之辈,产生这样的疑问,再合理也不过了。
但赵括表示:如今赵、秦两军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同两只杀红了眼的巨兽,即便再清醒的将领也阻止不了继续的厮杀。
即便是白起有了这样的猜测,又能怎样?
退出上党?
那自然是不可能的。继续对峙?显然既赶不走赵军,也不符合秦国的国策。
包围住赵军,然后慢慢吃掉已经是最好的办法。
即便是有所猜测,但想要从赵军的堡垒计划中联想到可能来自外部的援军,简直需要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
赵括相信白起或许会有这个想象力,但一来廉颇这路已经随时准备出发,且不论廉颇的说服力相较于普通的使者要高出不止一截,更重要的是——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
首先白起发现自己的堡垒计划就需要时间,即便白起天纵之才,立即想到了自己的想法,也已经是战略包围已经开始阶段了,此时白起想要秦王对诸国发动外交攻势,从上党派信使回咸阳,朝中再讨论讨论,再派出使者到诸国都城,恐怕已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