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的赵强燕弱,尤其是在田单在齐破燕之后,又为赵国取燕国三城,赵国对于燕国的防御之心就基本趋近于无了,安平城中,本就无甚大兵。
再加上长平之战,调集了赵国除代地之军外的几乎所有军队,安平城自然也不例外。
长平一战,赵国虽胜,损兵却巨,剩下的兵卒也大多未能归乡,如今的安平城中,全部的兵力,甚至将当差的皂吏们都算上,也不到区区两千人。
这个根本不算秘密的情报,显然燕国这边早有所掌握。
六万人对两千人,不用想也知道是个什么样的结果,虽然卿秦急着占领安平城,但对于能否攻占却是根本没有任何的怀疑。
甚至在卿秦的内心之中,满以为那座安平城,也会如同眼前的方城一般,不战而降。
也因此,卿秦的行动虽然不慢,但实际上大军却是未能做好攻城的准备的,就如攻城所必须的云梯、箭塔,卿秦的先锋军中就并没有配置。
而他显然是忘记了一句古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卿秦所部的步伐虽快,却也快不过狼烟烽火传递的速度,早在卿秦所部抵达安平城外围之前,安平城内部便已经就抗燕来犯的问题达成了一致。
安平城的军官们都很清楚,自己所驻守的城池对于燕军的重要性,守土有责,一场杀戮已经无可避免,所有人都已经做好了为国殉葬的准备。
城门洞开,不是为了迎接燕军的到来,而是放任百姓的逃命;
冉冉升起的黑烟,除了报信的狼烟之外,更是那金汁烧得滚烫之后的表现;
看似稀稀落落的城防之上,一捆捆的箭矢早已运抵,滚木礌石之属,更是源源不断地在往城楼上搬运。
还算高耸的城墙之上,千余赵卒已经整装待发。
日悬中天之时,一条长长的黑线从天边蔓延开来,带着北方冷冽的杀气,迈着滚滚浩荡的步伐,一杆杆“燕”字大旗迎着秋日苍茫的太阳,向着如同孤城一般的安平城缓缓进发。
不是卿秦所部六万精锐更是何人!
站在城楼最高处了望的赵卒,很快便发现了燕军的踪迹,看着那几乎无边无际的天际线,不由得喉咙都有些干涩,吞咽口水的动作越发地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