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自己的蔑视,更是对秦国的警告。
只是,身为秦使,为了秦国,即便再多的屈辱,也只能默默忍住。
当即,秦使再度躬身道:“吾等与韩、魏、齐三国之使臣此来,皆为赵燕之战而来。”
“哦?”赵括随即略带惊喜地问道:“燕国无故侵我赵土,攻我都城,致使先王罹难,秦王这是要为赵国出兵共灭此无义之国乎?”
秦使瞬间又被赵括的话语给噎住了。
好在,能作为秦国的使者,肚子里还是有些货的。当即,秦使就缓缓躬身而道:“赵王容禀:外臣闻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昔燕王有错在先,却已然幡然悔悟,决心痛改前非,故遣使于四方奔走,欲告罪于赵王,而息刀兵之祸,保黎庶之安者也。
自古燕赵不分家也,今我四国使臣并燕王使臣,齐齐觐见赵王,是为欲化干戈为玉帛,令两家重修旧日盟好之事也。
望赵王察而鉴之,勿使赵国黎民再度涂炭也。”
嗯,不得不说秦使深得张仪之真传。
首先就用“春秋”的笔法,将燕国入侵的问题大事化小,一句“有错”,虽然看似承认了错误,却无形中将入侵他国这样不可饶恕的错误,改写成了走错路一般的小错,可谓深得“春秋”之奥义也。
接着重点突出了燕王改过的决心和动作,又是幡然悔悟的决心,又是四方奔走的行动与毅力,着重地表现了燕国解决问题的
态度,既有决心又有行动,这你还不原谅?
紧接着,又抛出一个刀兵、黎庶的大帽子,你原不原谅,不原谅你就是妄动刀兵之人,不原谅你就是置黎庶安危于不顾的王上。
这顶帽子,对于任何一个王上而言都是决不能戴上的。更别说赵括还是一个刚刚登基的赵王,枉顾黎庶妄动刀兵的帽子,他是万万不能戴上的。
可明明,先开战的是燕国啊!
那不管,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了!
当然,只是这样的帽子显然不足以说服一个拥有着绝对优势的国家。
再接下来,秦使就果断地亮出了底牌:你看我身后站的都是谁?除了楚国之外,其他国家可都站着我身边支持我,这你要是不好好当王,小心咱们几个王,一起合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