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实际上早已过渡到了封建制的那一套。不怕各国君主视百姓为粪土,就怕有一个国家忽然间重视起了民众。
显然,赵国就是那么一个另类。
确切地说,是赵括统治下的赵国内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赵括已经不知在众人面前强调过了多少次,身为内阁次辅,廉颇自然也是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自然,对于信陵君这样伤害百姓来达到目的的计策,廉颇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反感。甚至刚刚心中刚刚对信陵君产生的一点敬佩也消散无形。
因为,廉颇知道,以秦国虎狼之心,极有可能采取另一种信陵君根本没有想到的办法龙,来对付可能来到的饥荒。
是的,面对粮草备烧的窘迫境地,秦军除了救助救助周朝的遗民之外,也还有的选择的——那就是坐视周朝的遗民们受荒。
毕竟,从本质上来说,这几十万的百姓还不能算是秦国之人。
贸然在民心未附的情况下,花费大力气从千里之外的关中、蜀地调粮进行救助,恐怕也得不到这些周朝遗民的支持,显然是一场得不偿失的生意。
一向精明的秦国君臣们会这么做吗?
从廉颇的视角中看,秦国会这么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明摆着的例子就是长平之战。
三年对峙,整个上党都几乎空了,这里固然有着两国交战的原因,赵国是已经自顾不
暇了,可秦国明显还有余力。
如果秦国愿意救助,至少在泌水西岸,秦军控制范围内的区域,不该出现十室九空的情况。
可事实上,在秦国的控制范围内,除了几个大型的城池内还有着些许的人气,其他的小镇乡间,早已荒草一片草没了。
对于秦国的君臣而言,他们的经验里,有地就意味着有人,根本不用愁的。
攻伐蜀中是如此,占领河西还是这样,还有楚国的鄢郢之地,秦军都是攻一路、杀一路,而这些地方的人口,却像是韭菜一般,割一路又长一路。
至于周朝旧地,自然也是如此。周朝的百姓没粮了?关我秦国什么事?
秦国的设想里,与其救难,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对周朝的百姓们进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