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负担如此精兵。
可越是没有精兵,越是要被秦国欺负,越是被欺负,国力就越是衰落,如此反复,曾经作为中原霸主的魏国,也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因此,秦军的挑衅,对于三国的基层将士而言,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而三国的中高层,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意见,即便有着不同想法的将领,在昨天一战之后,也不敢立即提出异议。
至于赵国,那更不必说了。
其主力的胡人大军根本听不懂秦人在说些什么,听得懂的赵国大军,也都十分清楚自己此来的目的:他们就是来拖延时间的,拖延到北上的主力处理好代北的情况,拖延到主力大军修整完毕,倾
巢南下的一刻。
可以说,秦军的挑衅,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至少在现在的情况下是如此的。
只是,王龁也好、蒙骜也罢,对此也都早有预料。
尽管知道不会有什么结果,可蒙骜还是每天轮换着人马前来联军的营前叫骂、挑衅,也算是不错的保持士气的办法了。
就在周王畿的战场渐渐消停战火之时,战场的火焰却是悄无声息地蔓延到了各自的朝廷之中。
赵国邯郸与秦国咸阳,几乎同时收到了来自前线的军报。一封帛书静静地躺在赵王和秦王各自的案桌之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传命,范睢、屠贾即刻入宫觐见。”秦王第一时间便下达了指令。
“传令:内阁所有在邯郸之阁臣,全数入宫,礼部侍郎虞卿,一同觐见。”赵括却是略略思索过了一番后,这才下达王命:“另,传羽林卫、暗卫指挥使,殿外待命。”
虽然是短短的一个诏命,却是不难看出,赵秦之间的实力已经在悄然间颠倒了过来。
原本人才济济的秦国朝堂,如今却是凋敝如此。
在内,能与秦王分忧的,只剩下了一个相国范睢,屠贾这个外交大臣不过是听命而已;
对外,能独当一面的只剩下了王龁这个中庸之将,蒙骜这个新秀虽然表现足够亮眼,却依旧缺乏着历练。
反观赵国,北疆文有吕不韦、武有李牧;南下大军廉颇和周骐也是一老一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