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是沟渠纵横,山林野人密布,难于收拢管教?”平原君继续诉说着两地的差距道。
“寡人知之。”赵括说完这四个字,却是开始为平原君所述总结陈词,道:“周国之地肥而东郡、淮泗之地贫,寡人都知之也。以周国之地,而换东郡、淮泗之地,是我赵国吃亏,此,寡人心知肚明。”
“然。”话锋一转,赵括随即开始说服其平原君来:“城池地盘之得失,利益尚在其次也,吾欲东郡与淮泗之地,理由有三。”
“其一。”赵括接着说道:“东郡之地利位置极为重要。魏之东郡,北接我赵国、燕国,西通齐国,南连韩、楚,占此地也,我军即可拥有对上述诸国之第二攻击路线也。譬如燕国,一旦行灭燕之举,我军即可从河间与东郡同时发兵,令燕军受夹击之苦,首尾难顾。”
“其二。淮泗之地,虽仍处草莽,却是齐、楚之边界,得之,可困齐国于一隅之地,可袭楚国腹心之域,不可为不重要也。”赵括继续说道。
“当然,两地虽要,周王畿之地也不遑多让。”赵括随即回到了周王畿之地,继续说道:“而其最为重要两点,无非是天下之央与秦军东出之要。只是,正因为这两点,秦国势必不会轻易放过周王畿之地也,今日虽退,来日必战也。”
“此,即为第三。”赵括继续说道:“虽则看起来周王畿之地富庶异常,实际为了守护此地,屯兵必多,如此,其利至少削弱两成,若是秦军来犯,再弱三成。更因大军之屯驻,我军无法实现先北后南、先易后难之基本决策也。”
“以上三点,得东郡、淮泗更利赵国,为何不舍之焉?”赵括最后总结发言道。
听着赵括的话语,平原君倒也慢慢觉得有理了起来,对于暂时避开与秦军的对战,平原君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只是,隐隐约约的,平原君又似乎感觉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我王容禀。”平原君微微皱起眉头询问道:“若是取东郡与淮泗之地更有利焉,魏楚两国又岂会与我置换焉?尤其得之周王畿之地后,两国都要直面秦军的威胁。”
“平原君此言差矣。”赵括摇着头说道:“刚刚得出的周王畿之地不如东郡与淮泗之地的前提,一是我军存了并六国之心,因此这东郡和淮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