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借口并不值得推敲,底下的臣子也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事。
很明显,对于这个借口,魏王早已“深思熟虑”。
“赵王承诺在先,而我军亦损兵数万,如今赵国独得其利,如何使得?若是次次都是联军先败而赵军后胜,那还有谁愿意与赵军相盟乎?”魏王当即反驳道。
乍一听之下,魏王说的似乎是有点儿道理的——虽然最后的战斗是赵国打的不假,可是盟军也都是尽了力的,自然也要得些好处才是。
这个说法,若是放到几十上百年前的春秋时代,一定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可是,如今是个什么时代?
战国,尔虞我诈的战国啊!
今日盟约,明日背盟的事情早已层出不穷,洛城之战中的韩之国便是最明显的例子。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还要求利益均分?
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说句不好听点,即便是洛城之战赢了,赵国也不一定就会信守承诺地不战一城一地。
当然了,若是魏、楚、韩三国的损失足够的小,并且能够迅速打成一致的话,赵国迫于压力,或许会真的放弃这块肥肉。
显然,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建立的实力的基础上的。
如今,秦军败退本就跟魏国没什么关系,在道义上魏国已经输了一筹了,而洛城之战的失败,更是让魏军损失惨重,十万大军,成建制地跟随着信陵君回到魏国的不过两万人而已。
即便加上随后的零散的兵力回到魏国,总兵力也不会超过三万而已。这样的实力,在赵国面前显然是不够看的。
道义失去一筹,国力上又输了不止一筹,这谈判还怎么谈?
魏王当然知道他自己话语中逻辑的漏洞,信陵君自然更是知道,可是想要反驳,却是困难得很,即便魏王已经给与了信陵君足够的思考时间。
可是信陵君能怎么反驳?
有些话可以做,却是不能说啊
你可以无耻,但不能宣扬无耻,否则,你势必遭到所有无耻的人的唾弃。
见信陵君迟迟不语,魏王当即抛出自己的杀手锏,道:“当然,寡人有信心收回周王畿之地,原因只有一个。”
魏王淡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