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赵括只给李牧留下了区区九万兵马。
看起来这就万兵马还是挺多的,但你要知道秦国在宜阳还留着五万大军呢!
而李牧的这就万兵马,所要控制的势力范围,可是上党加周王畿之地,足足近两个郡的地盘啊。甚至就这样,这七万兵马还有三万多是上党郡的屯田兵。
换言之,在周王畿之地上,赵国驻守的兵力不会超过六万。
可以说,在局部的兵力和战力上,赵国几乎只是与秦军相持平而已。
说实话,就这样的安排,不仅李牧没看懂,就连廉颇也是皱起了眉头。
在他们的心目中,光是周王畿之地,就该驻守至少八万大军,以完成对秦军的战力压制,而在后方的上党郡,也至少要留下七八万大军的预备队。毕竟秦军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周王畿的位置太过重要,必须又足够的部队进行坚守和支援。
不过,出于对赵括的信任,两人也是毫不犹豫地遵命办事。
其实,赵括的想法也很简单,六万兵力足够压制住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秦军了,而秦军如今迫切要解决的是其国内兵力布置的问题。
至少在短时间内,很难再兴起什么风浪。即便是秦军一反常态地突然增兵,搞什么突然袭击,六万大军也足够守住洛城一段时间了。
而六万大军,这样只有微弱优势的兵力,反而更不容易刺激道如今已经有些敏感的秦军。要是兵力太多,反而会给驻守在宜阳城中的秦军太大的压力。
重压之下,秦军及有可能违背战场的规则,强行在冬日继续增兵宜阳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显然,六万是个不错的数字,也是个恰好的数字。
就这样,原本热闹非凡的周王畿之地,随着秦赵两军的撤离,再度陷入了宁静之中,而李牧在洛城之中努力善着后,而邯郸城中却是彻底的热闹了起来。
因为与秦之一战,实际上大军并没有发挥什么太多的作用,更多的还是计策的胜利,没有俘虏、没有尸首,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献俘仪式。
至于草原上的灭国一战,一来是打胡人,根本上不得什么台面,二来作为主将的李牧还在洛城,当然也没法搞什么献俘仪式。
因此,归国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