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卖惨之后,再说出自己的诉求,比如东郡数城的管辖权,又比如加倍取消掉来年的岁供。
不得不说,信陵君很好地把握到了机会,抓住了赵国难得的虚弱时机,用一种极低的姿态去逼迫着赵国。
如此一来,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又不至于将赵国给惹恼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只是,若是信陵君再精明一点,心底再狠一些,就该在猜到赵使目的的同时,相楚、齐各国派出使者,悄然掐断赵国一切的外援。
这样才能迫使赵国再度签订这份“不平等条约”。
当然了,如果真的这么做了,恐怕赵国即便是忍了一时之怒,也势必会将这笔账狠狠地记在心中。
不过,那又怎样。
从来都没有永远的敌人,更没有永远的朋友。大争之世,争的就是锱铢必较!
可惜的是,赵括虽然没有料想道信陵君会如此的狡诈,但对魏国的贪婪却还是早有所料。也因此,赵国使者奉命而来,也根本就没有想过真的能从魏国带走多少的粮食。
甚至可以说,赵国使者的前来,一是印证魏国的贪婪,以确定之后对魏的态度,二则是为了稳住魏国,让魏国不要去干扰赵国其他路途上的求援工作。
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国使者显然很好地完成了这个目标。
面对信陵君提出的种种条件,赵国的使者是能拖就拖,既表现得十分的愤慨,又有这些许的无奈,但最重要的,却是始终都不肯松口。
魏王和信陵君当然也是不急的,他们相信,寒冷的冬天会让赵王和他的使者做出妥协。甚至魏王已经在考虑要不要再给赵国加点价了。
倒是信陵君依旧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开一次价,还能说是迫不得已,坐地涨价,那就只能是落井下石了,这是要把赵国往死里得罪的节奏啊。
赵国的使者虽然每日必往魏王宫中与信陵君府邸数次,表现出了他应有的焦急的状况,却始终坚守着底线。自然,他也根本无惧继续拖下去。
就在与魏国的谈判陷入了僵局之时,赵国另一员使者却是已经抵达了楚国如今的国都——陈都。
之所以名曰“陈都”,原因只是因为它曾经就是周朝八百诸侯中“陈”国的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