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十万大军,继续围困蓟城的燕军主力,而田单则是带着七万大军开始扫荡各方。
至于这样分配的原因,倒也很简单。
首先是兵力上的多寡。虽然蓟城只是一座城池,但其中却是聚集了燕国绝大多数的兵力,其总兵力,略略估算也至少已经在六七万上下,赵军想要围困之,势必要又兵力上的优势,自然以廉颇军团围困为上。
其次,虽然两人都做好了全盘进攻燕国的准备,但无疑,早就对燕国地形有过探测的田单对于蓟城以北和以东的区域,更加的熟悉,由田单来扫荡显然会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田单的威名,在必守的蓟城未必能发挥出什么作用,但在距离赵国较远,还不肯归顺的燕国区域内,却依旧在燕人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因此,不管出于怎样的考虑,廉颇围城,田单扫荡,都会是赵军最好的选择。
当然,赵国这边攻燕虽然进展顺利,甚至不需要燕王派出的求援使者,赵国攻燕的消息就已经不可避免地在第一时间就传遍了各国。
而对于赵国突然攻打燕国的这一举动,诸侯各国除了全都表现出了极其震撼与不可置信之外,倒是各有各的看法。
齐国自然是最为无所谓的。
虽然一旦赵国拿下了燕国,就从西、北、南三面形成了对齐国的包围,甚至整个齐国的邻国也将只剩下赵国和楚国而已。
但显然,一直“与世无争”的齐国并没有完全地意识到危机的存在。
这当然也跟赵国才花费了大力气跟齐国搞好外交有所联系,但更重要的,或许还是齐国内部的因素,已经不允许他们对外部的变化产生太多的反应了。
这就像是明末的党争,没有正邪、没有是非、只有你死我活——只要你同意的我都反对,只要你反对的,我都赞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得好。
明末如此,已经形成了对立局面的齐国,也是如此。
即便是有仁人志士看清了赵国的意图,意识到了齐国的危险,也根本无济于事。齐国没有他发言的空间,即便发出了自己的言论,也势必遭到来自另一方政治势力的无情打压。
所以,赵国共燕的事情,虽然也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