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那些达官贵族们更是比普通的平民们更早地得到了消息,当然,平民的悲戚依旧与他们无关。
但明知韩国已经大厦将倾,韩之国的众位大臣自然要对自己和家族的前途负责。
若说之前,还有秦国护持,韩之国的大臣们还有继续坚持的理由,如今就连秦国的大军都被击溃了,似乎也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赵军的脚步了。
如此情形之下,投诚赵国,显然会是众多大臣和贵族们最好的办法。
刚好,如今的赵王就在城南设寨,并且厉兵秣马打造军械,很明显不日就要攻城,若是能助其攻破新郑,不说继续在赵国飞黄腾达,也至少能分上一杯羹,不会沦为黔首百姓。
好死不死,这样的想法几乎充斥着整个韩之国的朝堂。
于是,城楼之上,缒绳而出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已经等不到天黑。显然,所有人都生怕晚去一步,丢了这份天大的功劳。
更要命的是,随着各个世家大族不管不顾的缒绳而出,就连守卫在城楼上的韩军士卒也开始动摇了起来。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赵括根本看不上他们的投降,也从未想过要接受他们的投降。
至于韩王的诏命?
现在还有谁会理会这位即将被赶下台的韩王啊!
因此,即便是韩王几度派人去请,却根本人没有理会。
看着那空空荡荡的殿阁,韩王也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孤家寡人。
唯一的好消息是,虽然王城之外已经是人心惶惶,但王宫之中倒是还没有掀起太多的波澜。
而王宫之中的卫士与宦者也成了韩王最后的亲信了。
韩王虽然称不上什么明君,但他也很清楚,若是他再不做点什么,恐怕不待赵军来攻,新郑便已经丢了。
军队,韩王知道,外面的臣子已经不再可靠,他必须立即赶赴城门掌握军队。只有新郑不失,他才有更赵国讨价还价的余地。
当即,韩王也只能招呼起自己最后的亲信匆匆地就赶赴了城门楼。
好巧不巧,韩王正好就看到了世家大族们争先恐后地缒城而出的场景。
这对于韩王而言,也算是个喜忧参半的消息吧。
喜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