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令人费解的命令了。
作为千古一帝的嬴政,难道他会不知道秦国之盛便是始于客卿卫鞅吗?他会不知道逐客令会对秦国的国力进行削弱吗?
千万不要小瞧了千古一帝的政治智慧,也更别小看了一名君王要推行一项政策时候的决心。
同样是始皇帝,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桩桩件件,哪一项不是遭到了剧烈的反对?
可是皇帝动摇了吗?
没有!一点都没有。
可“逐客令”呢?被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李斯的一封《谏逐客书》就给轻松化解了。
什么时候始皇帝这么好说话了?
什么?那是始皇帝还没有一统天下,还听得见意见。
那攻打楚国的时候,始皇帝为何还是一意孤行要重用李信等将,而不是听从更多人的建议,以王翦为将呢?
显然,不是始皇帝听不听得进去意见的问题。
而是《逐客令》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了。
什么目的?
驱逐秦国朝堂上外戚势力的目的。
结合历史大事来看,这封逐客令的目的就会更加的显而易见了。
公元前239年,始皇之弟成蛟叛变,被诛杀,以韩太后为首的来自韩之国的外戚势力,被连根拔起;
公元前238年,嫪毐叛变,被诛,以始皇帝亲母赵太后为首的赵国外戚势力,偃旗息鼓;
公元前237年,郑国渠案出,《逐客令》颁,旋即,《谏逐客书》出,逐客遂止。而其中,容易被人忽视的是,吕不韦也是在这一年被罢相并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这样一梳理,问题就很明显了,始皇帝要驱逐的不是以李斯为代表的毫无根基的秦国客卿,而是朝堂上已经盘根错节的外戚势力。
确切地说,就是以吕不韦为首的残余势力。
因为他们的存在,结结实实地已经影响到了始皇帝一统六国的脚步了,不管他们是有意还是无心,这些试图抱团取暖的外国势力,都必须清除出去。
而随着吕不韦罢相已成定局,自然始皇帝也就不需要再继续进行无畏的“牺牲”,趁着李斯的一片《谏逐客书》,始皇帝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