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显然还是要处于一定的下风,毕竟秦国可以派出的兵力会远远高于赵军的两万大军。
当然,前提是秦军能在新郑拖住赵括的脚步。
可是,秦军能拖住赵军的脚步吗?
要知道,赵韦的秘密武器可是已经抵达了新郑东面啊!
可惜,王龁并不清楚赵括还藏着杀手锏。
于是,王龁所率的大军,在汇合了蒙骜之后,却并没有急着北上,反而是在楚韩边境上驻留,一边等着赵军的援军和自己从陈城调来的一万大军,一边修复起原本已经有些损毁的防御设施来了。
反正要等待赵国的大军,那不如趁着时间还够,多做点事情。
显然,这是为以防万一所做的准备:一旦战事不利,凭借着楚韩边境的这道防线,也能止住赵军的脚步,保住至少楚地的收获。
未虑胜而先虑败,这是每一个名将都深深刻在脑海中的教条。
不过,王龁的做法,却着实让赵括有些迷茫了。
单单看王龁修筑边镇据点的举动,这是很明显的见好就收的举动,这没什么疑问。
可问题是,修个边境据点,需要劳师动众,动用近二十万精锐大军吗?
这显然是很不正常的。
要说你带着二十万精锐大军,陈兵边境线上,啥也不敢,鬼都不信?
可你要打,那不趁着赵军的主力大军没有赶到之前就开战,还在等什么?
要做宋襄公?
看你王龁浓眉大眼的,也不像是这么有礼貌的人啊!而且,秦国者,虎狼也!那可是六国公认的事实。
说秦军改了性子?狗都不信。
最终,还是一旁的李牧猜出了秦军的想法:秦军没有把握在廉颇将军的援军到来之前拿下新郑,与其在攻城战中消耗过多的兵力,不如干脆就跟赵军打一场正面的野战。
听着李牧的分析,赵括也是暗暗算了算兵力,如果除去赵韦的三千重骑兵,自己的总兵力十八万人,还真的有可能不是秦军的对手。
只是,有重骑兵在手的赵括,根本无惧秦军。
赵括很清楚,只要这一仗能够将秦军打趴下,哪怕只是小胜,赵秦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