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赵国虽然得到了韩、燕两处地盘,但秦国也不是一无所获,楚国最为丰饶的地盘已经被秦国纳入了囊中。
相比之下,秦国虽然所获略略比赵国少了一点点,所付出的也比赵国多了一点点,但就这一点点的差距,显然并不是不可弥补的。
而随着赵秦的息战,原本七国争霸的格局,也彻底地被打破。
偏居一隅的楚国,基本上已经彻底地退出了争霸的舞台;醉心于内斗本的齐国,本就无心与争霸;唯一还对争霸有着幻想的,也就是曾经的霸主——魏国了。
更要命的是,魏国,如今一只脚插在了上党与韩之国的领土之间,一只脚又插在了韩之国的领土与被秦国占领的楚国地盘之间。
赵国,想要更好地接管韩之国的土地,将周地收回来,从而把上党与韩之国连成一片,几乎是必然的选项。
至于秦国,东出之路要过的,是魏国控制下的周地,想要北上,最先要解决的还是卧榻之侧的魏国之颍川。
显然,随着地理态势的改变,魏国,已经成了秦赵之间共同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接下来魏国要面临的轻卡,几乎不用想也知道——今日割三城与赵国,换得一日安眠;明日割五城与秦国,换得秦军驻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魏国的骨血流干挖尽。
当然,这个问题,即便魏王看不清,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又岂会看不清。
而信陵君给出的解决办法则是:联齐楚,而抗秦赵。
是的,随着赵军南下灭韩北上灭燕,国力迅速地膨胀,魏国的国策也从联赵抗秦,变成了联齐楚而抗秦赵。
不得不说,信陵君还是有些政治远见和嗅觉的。
很明显,从楚国的失利中,信陵君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赵国已经不再可靠。甚至就连秦赵相继所地于魏的未来,信陵君也已经能够看到。
自然,信陵君也已经意识到唯一能让魏国这个插在两国之中的小国,继续活下去的办法,就是将其他的小国绑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弱于两大强国的军事利益同盟。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趁着赵秦在韩之国的故土上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魏国悄然派出了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