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份满意是给李牧的,而不是对如今的赵军兵力的。
十八万的主力部队看似很多,但要知道,这个数字几乎更新郑大战之后就没有什么增加了。
换言之,在经过两年的发展之后,赵国几乎没有增加什么兵力。
这相对于已经开始爆兵即将突破三十万大关的秦国而言,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当然,屯田兵的数量实际上是有在大幅度的增加的,但这些二线部队的战斗力是在跟主力没法相比。
而这些年增加的屯田兵,实际上不过就是新增加两郡的土地带来的隐藏福利而已。这也就意味着,屯田兵数字上的增加更加无用。
因此在如今的情况下,除非赵军立即开始疯狂扩军,否则绝不适合与秦国决战。
兵自然是要爆的,但绝不是在现有的情况下盲目的扩张。
虽然秦国的权利交接的确给予了赵国一定的机会,但面对强悍的秦军,继续稳步就班地发展—扩军,扩军再发展,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基于此,赵括也不再犹豫,果断地对众人开始作出指示,道:“秦国数位国君励精图治,方有今日之盛。秦人坚韧,更非一战可定乾坤之国也。
面对如此之对手,只要其地尚有一城,其人尚有一口,吾等便不当掉以轻心。
须知八年之前,长平之战,我军大都还不是秦国对手。往日重重,寡人依旧历历在目。
绝不可因一时之胜而小瞧了秦国!今,秦虽大权交替,有一时之急,然吾等却不可等闲视之,更不能因此而得意忘形妄图一战而定秦国。
尤其,以我军如今之兵力尚不足应对秦国三十万大军,徐徐图之,缓缓扩军,才是我军唯一之法。”
几人闻言,纷纷称是,各自心中当然也明白了这已经是赵括最后的选择。
果然,赵括随即吩咐道:“自即日起,我赵军要每年增兵两至三万人,以保证在五年之内我军的总兵力赶上秦军的总兵力,在七至八年之内,将兵力反超秦军!”
“是。”众人纷纷答应道。
“为了能够及时地锻炼新军,与秦军的摩擦还要继续。”赵括随即继续说道:“上党之地,易守难攻,受限与地形,当以防御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