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军杀伤。
很快的时间里,两翼的魏军便基本彻底地处于了防御的姿态。确切地说,是处于完全的被动挨打的境地。
只是,魏军还是有些小瞧了来自九原郡胡人的箭术。
明明身前已经有数面圆盾的护持,可赵军的箭矢就是能找到那缝隙之处,狠狠地钻入其中,带着鲜活的生命。
虽然魏国的骑兵也尝试着反击,但面对赵军的兵力和战力的双重优势,魏国的骑兵根本占不到半点便宜。
只不过短短的一刻多钟,魏军的骑兵便已经损失惨重。
而两翼的步卒也在赵军骑兵的袭扰下,不断地减员。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数十名魏军的将士丧命在赵军骑兵的箭矢之下。
但这点损失对于有着十万大军的信陵君而言,根本不放在眼里。
这个年代的骑兵打步兵,没有重骑兵的情况下,也只能这样消耗了。虽然不算太慢,但却跟快也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若只是这样被动挨打,信陵君早就带着部队撤了。
之所以没撤,实在是侧翼的魏军有多么的窝囊,正面的魏军就有多嚣张。
是的,正面战场之上,也如信陵君所猜想的那般:魏军的步卒依靠着兵力的优势,也在不断地压缩着赵军的阵线。
是的,压缩阵线,而并不是大肆屠杀。
显然,信陵君虽然也经历过数场战斗,但到底还是没有提着刀在战场上拼杀过一回,对于前线的战斗并不是十分的了解,也更不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
虽然赵军的确在步步后撤,也时时刻刻有着不少的损失,但同样的魏军也在进攻之中损失惨重,甚至魏军的损失还远在赵军之上。
更重要的是,赵军的后撤没有丝毫的混乱。军与军、队与队、甚至是人与人之间,都保持着良好的间距,看似被压缩的阵型,却依旧不影响赵军战阵实力的发挥。
与其说赵军是被魏军逼得后撤,不如说是赵括在有意识地将兵力收缩后撤。
之所以赵括会这么做,显然是赵括已经看透了魏军的依仗。
而这样后撤以后,一来,可以进一步牢牢吸引住魏军主将的目光,让其产生“优势在我”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