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秦军几乎倾国之兵都已经集中在了新郑城下,而新郑的秦军想要回援,在曲阳陷落的情况下,便只能从楚地回返蜀中,再从蜀中进入关中,最后经函谷才能抵达河西、河东之地。
这样一条念都要念很长时间的道路,没有个一两个月根本走不完。
而一两个月,足够赵军拿下河东、河西甚至是兵寇函谷了。
即便秦国内部还有兵力,也未必敢在如此情况下出函谷而战了。
当然,从王龁的角度,这样的调度却也是合情合理的。
不是他不知道曲阳的重要性,可是若是将蒙骜的大军继续留在曲阳,极大的可能,等魏地的赵军回返,立即就会汇合着野王城和洛城的部队,对蒙骜的大军展开围剿。
到那时,秦军损失的,就不止是一个曲阳,恐怕还要将蒙骜,连带着手下的数万精锐大军一起填进去。
一句话,如今的秦国已经满是漏洞,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遭到赵军的暴击,顾得了这头,就会落下那头。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千年后的大明1642。
当然了,王龁比孙传庭手中的筹码还是要多上不少的。
只是,在如今的形势下,除了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之外,王龁什么也做不了。
不管是出于对军队的考量,还是对蒙骜这个接班人的考虑,收缩兵力都是最好的办法。
王龁所能希望的也只有对面的李牧能不为所动地继续跟他在新郑决战。
只有决战,王龁和他的秦军才会有一线生机。
只可惜,李牧显然也已经意识到了王龁的想法,随即放弃与秦军决战的想法,开始尽可能地占秦军得便宜。
当然,这份军令也同时以快马传递给了还在行军路上的赵括。
得到李牧汇报的赵括,顿时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擅自干涉颍川战场的情况。毕竟不管论情况了解的程度,还是战略眼光,李牧都明显要超过自己。
当即,赵括也是立即重新下令,确定大战以李牧的命令为准,并撤回了命周骐和孙崮全员向新郑进发的命令。
好在的是,因为孙崮才刚刚从野王城出发,对轵城的进攻,更是小心翼翼,因此,赵括的朝令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