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水混着雨水,流入到了土壤之中,就连那一具具的尸体,也被从山上冲下的泥土所覆盖,又随着泥石流,冲向了未知的山林与河流。
长长的通道之上,只剩下了箭塔的残骸还在不遗余力地诉说着曾经的血战。
而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原本松散的土地慢慢蒸腾出多余的水分,逐渐变得干硬了起来,一颗颗小草也缓缓从土中钻出了脑袋。
大散关外,早已没了当日的血腥气息,处处都是一派清晰的味道。
要不是,那矗立着的箭塔残骸,人们断不会发现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屠杀般的血战。
就在王龁纠结着是否继续遵从王命,继续对大散关发起亡命进攻之时,最新的王命却是传来。
只可惜,这最新的王命,不仅没让纠结中的王龁心中有所缓和,反而是让王龁更加心惊了起来。
王命的内容很简单:放弃进攻大散关,立即率军北上,平定义渠之乱。
是的,义渠乱了。
经过先王和先太后数十年的努力,几乎已经和秦国已经容为一体的义渠,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候。
其实,这倒也不难理解。
为了维持这数十万大军的开销,仅仅靠坐吃山空肯定是不行的。
显然相对于剥削关中的老秦人,剥削义渠人显然是一件更有性价比的事情,就像是一直以来秦国对蜀地的剥削。
只可惜习惯了巴人、蜀人的柔弱,秦人显然已经忘记了义渠人有多么的好战。
于是,在秦人多次相义渠人征收各种各样的税收之后,终于迎来了来自义渠人的反击。
很快,“反秦复国”的思想再度点燃了这个本就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民族。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赵国羽林卫的推波助澜。
但不管怎样,义渠人反了已经成了既定的事实。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的扩大,即便秦王心中不愿,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将王龁这只唯一的机动的兵力给调回北面,先行处理掉义渠的问题。
毕竟秦王可不想在与赵军决战的同时,还要顾及身后的义渠人。
也正是这道调令,虽然将王龁从两难的抉择中解救了出来,但同时也让王龁深刻地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