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从长平之战开始 > 第763章 先灭国者竟是它(2/5)
可紧接着就不对了,大军已经到了城父了,下一步不就是寿春了吗,怎么就被“随之”了?

    啥叫“随之”?

    尾随之意也。

    啥叫尾随?

    很明显不是楚军尾随秦军进攻寿春,而是寿春的楚军尾随秦军。

    换言之,秦军在城父之后,莫名其妙地撤退了!

    为啥撤退?眼看胜利就在眼前,怎么就撤退了?

    秦王肯定没下令,否则史书里不会只字不提。这样的春秋笔法写来的撤退,显然是并不光明的撤退。

    结合后世的猜测,极有可能大军是孤军深入被断了粮道才被迫撤退的。

    可明明楚军已经被“大破之”了,而且还要防御寿春,还有能力将秦军的粮道断绝吗?

    而且,李信和蒙恬即便对上老将王翦稍有不如,但也算是一时的名将了,怎么会如此轻易被“大破之”过的楚军给断了粮道?

    这也就算了。

    偶尔的失误也不是不能理解,但离谱的是,秦王对败军之将李信的处理,历史上居然只字未提。

    而从之后其灭韩、灭齐的任命来看,这一惨战,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在秦国朝堂和军队中的地位。

    要知道,秦国以法治天下,即便是秦王也无法公然包庇有罪之人。

    更别说最重视法的军队中了,即便是有秦王的包庇,战败的李信也很难继续在军中立足,更别说继续率军行灭国之事了。

    除非,这次的战败,其原因不在李信。

    再结合恰逢灭楚之时昌平君的谋反,一条合理的猜测便形成:李信和蒙恬的大军已经迫近寿春,准备一举拿下楚国了,而在郢陈的昌平君却是忽然起兵反秦,攻占郢陈,切断了李信和蒙恬军的后路。

    粮路被断,李信和蒙恬的大军也只能撤走了。

    最可能的结果是,李信以主将的名义让蒙恬先走,然后自己率军阻击寿春出击的楚军,这才被楚军连斩了七名都尉。

    即便腹背受敌,李信却也依旧带着大军回到了秦国,而且还保存了蒙恬所部的力量。

    这样一来,战败本就不是李信的责任,身为主将,李信还主动承担殿后的责任,这样的主将爱那个,谁还能苛责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