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的,太常刘焉建议废掉各地刺史,重新设置州牧一职。”
听到这里,刘和心中一喜,如果说张角发动的黄巾起义拉开了汉末无数豪杰出场的帷幕,那么刘焉的废史立牧就是给这些英雄豪杰提供出了最佳的舞台,军阀混战。
不过虽然刘和心中赞同,但州牧一职在名义上掌管一州的军政全权,可谓是举足轻重,所以刘和表面上并没有第一时间表示赞同,而是询问道:“陛下,刘太常可有解释原因?””
“说了,他说天下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反叛完全是因为是各地刺史、太守行贿买官,上任之后又大肆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所以,只要任用清廉的朝廷重臣担任州牧,到地方去镇守,节制这些刺史、太守,就能使天下安定下来。”
其实刘焉说的没错,汉末一开始的三个州牧,幽州牧刘虞、益州牧刘焉和豫州牧黄琬确实做到了安定一方,只是好景不长,随着刘宏死去,董卓提兵入洛,州牧一职就不再是朝廷安定一方的官员,从此变成成了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
“还有,他说并州刺史张懿和凉州刺史耿鄙就是其他刺史的前车之鉴,若是不尽快做出改变的话,不出几年时间,各地百姓都会揭竿而起,到时候国将不国。”
刘和想了想说道:“陛下,刘太常所言虽有过度夸大之嫌,却也不无道理,只是一州州牧职权甚重,如果陛下真的要重新设立州牧一职的话,州牧的人选必须是那些忠心耿耿、清廉正直的朝廷重臣才行,最好还有过治理一方的资历,在百姓口中的声望也要够好才行。”
“朕知道,而且太常还推荐了几位人选。”
“哦?不知都有谁?”
“太常推荐你父亲前往幽州担任幽州牧,推荐黄琬担任豫州牧,最后推荐自己担任交州牧,你怎么看?”
此时的刘焉提出废史立牧还并不是因为自己的野心,只是单纯的想要找个远离中原的地方避难。
至于告诉刘焉益州有天子气的董扶已经提前被刘和给弄到益州去了,自然不会再有人来刺激刘焉的野心。
而且现在的益州平安无事,刘焉也没有理由请命为益州牧。
“眼下幽州有张举进犯,确实可以设立一位幽州牧,豫州那边的黄巾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