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无助。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他们最终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武器,选择投降。然而,这些降兵仍旧有造就的可能,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培养,或许他们就能成为一支合格的军团。
这些降兵,本就被训练过,熟悉军阵,军械,以及军中号令,再优中选优,挑选出体魄健壮之人,配上坚甲利器,配上一个合格的统帅,也是能可堪一用的。
至于忠诚问题,攻陷罗南国王都之时,那些在战前便跳反流民降兵已经证明过了,只要给粮给饷,算军功,他们就敢拼命!
再者说,罗南国全境都已经被王瑾掌握,那些降兵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家人性命着想。
只要王瑾不故意苛责虐待他们,最基本的忠诚还是可以保证的。
而之所以至今未成军,则是王瑾在考虑这个军团的规模,太多了不好管理,太少了则不堪一用,这事儿困扰了他许久。
而王瑾有个好习惯,那就是不懂就问。
“仲达,你说坨山这支军团,多少人合适?”
而司马懿闻言略微一思索。
“成军五万最好!而且命二人将参与过攻城战的流民,厚赏后剔除军中,以王都降兵为主体组建新军!”
王瑾闻言,眼眸微微一亮,他一点就透了,瞬间明白了司马懿的用意。
这些流民之所以选择投身军旅,本来就实属无奈之举,毕竟没有几个人会心甘情愿地留在军队之中。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要寻求一条活路罢了。如果能够侥幸存活下来并且得到丰厚的赏赐,那么自然是皆大欢喜,就算最终被踢出军队,他们也不会有太多的怨言和不满情绪,甚至可能还会对这种结果感到庆幸和感激。毕竟对于这些流民来说,能够保住性命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又怎么敢奢求更多呢?
而这些人走后,王都的降兵对么里则与坨山可没什么深厚的感情,对他们而言,从成军那一刻起,他们就知道王瑾才是他们最终的效忠目标,而不是坨山或者么里则二人。
而对于么里则和坨山二人来言,倘若他们心中没有异心的情况下,对这个决定也不会质疑,因为那些降兵说到底素质也肯定是比流民要强的,谁不希望自己麾下士卒更强呢?毕竟,手下人更强才能立更多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