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制片厂的利益,先提高电影院的收入以及拷贝的价格,在管理上做到优化。另外一派认为,不破不立,原本的模式早就不适合当下的环境,随着改开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把更多的权利交到市场,交到民营企业手里,这样才能刺激行业发展,有部分人主张学习国外的分账模式,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到行业当中。”
虽然霍思齐对电影不了解,但是内部消息却知道不少。
作为一个过来人,周彦知道,最终还是第二派获得了胜利,后来中国的电影市场发展也是沿着这条路走的,先是分账,然后逐步放权,最终民营资本大量涌进市场。
“思齐哥你有什么想法?”周彦问道。
他知道,霍思齐这么关心影视行业的事情,当然不是闲的无聊,霍思齐肯定是有所求。
上次他哥周宏就说过,霍思齐想要进场,但至于霍思齐具体有什么打算,周彦并不知道。
主要是周彦觉得,现在未必是进场的好时机,中国电影的改革还在酝酿,并没有正式开始,想要拍电影,也就只能走汤臣跟年代的路子。
霍思齐摊摊手,“其实我也没有太具体的目标,我只是觉得中国电影这一改革,肯定是有机会,有风口的。”
“我对电影行业了解不多,所以才要跟你们这些专业人士多沟通。”
霍思齐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他对影视行业也不是很了解,但他有人脉、有内幕消息,这对接下来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周彦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我觉得你可以先弄个公司,做一做其他业务,比如广告、宣传之类的,成本不高,还能时刻保持着跟电影行业的联系,后面瞅准机会再强势进场。而且你也不要光盯着电影,电视剧也可以考虑考虑。”
“怎么说?”
“现在国内经济发展很快,越来越多人的家里都购入了电视机。电视机越来越多,电视剧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大。”
“是这个道理,那你刚才说的广告、宣传之类的业务,是什么情况?”
周彦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道,“思齐哥,你有没有发现,国内的好多企业,并没有统一的标识?”
又怕霍思齐听不明白,周彦又举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