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修行宝典 > 第31章 弟子们论道(1/3)
    随着山上的小弟子日渐增多,读书修行论道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会经常组织在一起论道的聚会。刘莲也加入其中。

    甲:“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应当如何解释?这于后面的一些段落,好像有矛盾,比方说道德经第十三章:‘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这句话说,把天下当做自己的身体那样对待,那么选择这个人治理天下是明智的。”

    乙:“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天地是没有分别心的,祂没有好坏之分,对万物都是一样。圣人也没有任何分别心,所以对好人、坏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圣人教化世人,是不应当区分种族、宗教、行业、贵贱的。”

    丙:“刍狗主要在古代祭祀的时候使用,祭祀期间会备受重视,但是祭祀完成后就毫无用处,被随意丢弃,或用火烧掉。是否意味着一个人,哪怕再成功,不管有多少高光的时刻,也终将被上天舍弃,所以功成身退,才是最好的归宿。否则,被天地抛弃后就不会有好下场。”

    刘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字面意思是天地并不仁慈,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另一种理解则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即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包括运气、因果,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按照其发展规律,得到应有的结果。

    同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字面意思是:圣人没有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般。实际上是说圣人没有区别之心,对待所有人都一样,任凭人们自作自受。也就是说,自然的法则是对待世间万象一切平等,在人的世界里,也应如此才是正道。”

    丁:“那慈悲心,慈悲众生是不是有为?如果无为,一切顺应自然,应该少管闲事,与慈悲救渡是否矛盾?”

    这时众人都陷入思考之中,一时很难给出答案。

    刘莲:“无为和少管闲事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一些区别。无为是指不刻意追求结果,不强制干预自然规律,而是顺应自然,让事情自然发展。而少管闲事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