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理念为文明整合提供了东方智慧。历史上,中华文化通过文化认同实现多民族融合。当今世界,不同文明应承认差异,为全人类创造共同发展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促进经济合作,还推动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交流等领域形成文化共鸣,奠定了大一统的文化根基。中国国内56个民族相互尊重、文化自由交融,共同构筑和谐大家庭,也为世界提供了文化交流融合的宝贵经验。
在经济领域,传统封建制度早已不合时宜,过度资本垄断也与当今社会理念相悖。中国率先完成全面工业化,构建起完善工业体系。众多仍在工业化道路探索的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实现经济共生、开展制度交流共建,能加速自身发展;反之则可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掉队。经济全球化形成“你中有我”的利益格局,但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仍是障碍。
数字经济时代,全球供应链重构和数字货币跨境流通为新型经济治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对接各国发展战略,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与东盟在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多方面深化合作,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市场,中国计划将这一成功的区域整合模式推广至全球,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升级。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性组织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差异化整合路径的可行性,为全球不同类型国家合作提供了示范。
在全球治理方面,诸多全球性问题亟待解决。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倡导的“国家自主贡献”模式,尊重各国主权,让各国根据国情制定减排目标,通过国际交流协作推动集体行动,避免矛盾冲突,调动各国积极性,为环境领域全球大一统治理提供范例。
面对人工智能伦理、北极航道开发、深海极地开发等全球性问题,各国应借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理念,共同商讨制定兼顾各国利益的协议和标准,增进了解与信任,为全球整合奠定基础。
展望未来,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中国可考虑牵头建立“全球治理委员会”,汇聚各国智慧力量,通过多边对话、协同合作,充分考虑各国发展差异和特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