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的还专业,放心!”
“唔,”姜芋最后说道,“还记得公寓幸存者试验吗?你和目标建立的关系至少要在第三等级之上,一会儿摄录开着,我这边会时不时瞄一眼。”
“yes ander,”绿毛对着手机摆了个美式军礼。
“公寓幸存者试验”是1919年在全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法国心理学家埃斯托姆莱蒙组织的一个经典测试。
一栋有十人单独房间的公寓,其中一个是变态杀人犯,其它九个房间随机住着普通人,杀人犯必须在其它人不起怀疑的条件下,诱骗他人到自己的房间杀掉,或者征得其它房主的同意进入房间后杀掉!
可以用的手段不限,欺骗、乔装、假扮、蛊惑、寻求安全感、过度保护,其中建立互非猜疑链是杀光公寓楼里所有人的关键。
试验最后的结果很耐人寻味,随着被杀人数增加,公寓里剩下的人自救保护欲反而在下降。
换句话说,他们更感性偏执地认为凶手不会找上自己,而对完全寻求帮助的陌生人产生心理乃至生理性抗拒,这让杀人犯屡屡得手,只需要摆明无辜者角色即可获得信任。
测试在第三天夜里结束,九个普通人无一幸免,坚持时间最久的是一个鳏居的老人,但最后还是在报警和打开房门中选择了后者。
这个试验也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如果无欲无求,连死神也是最后一个才找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