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控制电流的流动,从而实现信号的放大和开关,老陈这些都是讲义里面的内容,你到底想要问什么?”
等曾抗生说完之后,陈国华这才慢条斯理地说道:
“这就叫温故而知新。”
狗屁!
他们哪里知道什么新了?
就知道温故了,却还不知道芯片到底是什么,又跟晶体管有什么关系。
“我知道你们很急,但是请你们先别急”
“老陈,我就问你一句,我们二十人的拳头加一起,你挡不挡得住吧!”
陈国华顿时脸黑了起来,成时若他们却是哈哈大笑了,毫无形象地肆意大笑。
闹过之后,陈国华这才开始给众人解释。
其实计算机的发展,到了晶体管计算机这个阶段之后,之所以很快进入到集成电路时代,而不是什么量子计算机等等,当然是因为集成电路更加简单嘛。
单个晶体管的功能有限,自然是无法满足现代电子设备对于更高性能和更小尺寸的要求。
就好像,陈国华在面对日益繁重的文字编写工作,想要申请打字机。
如果没有打字机,是不是会想着发明一个打字机?
或者有了打字机之后,会不会想着如何再改进打字机,或者有没有其他办法来提高打字速度呢?
又比如于敏等研究员,在进行相关科研任务的时候,有着大量的计算要求。
而研究所内又没有足够的数学家帮忙完成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偏偏上面又希望该科研单位能以最快时间完成这个科研项目。
如果这个时候,恰好有一台运算速度高达十万次每秒,甚至是百万次每秒的计算机出现了,是不是就能帮到很大的忙了?
甚至,如果现在有一台运算速度高达上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是不是就意味着,于敏他们所在的科研项目,能更快地完成呢?
所以集成电路便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
陈国华还知道量子计算机,但他敢往这方面研究么?
连量子理论的基础框架都没做好,怎么研发?
这就像极了之前的吴几康一样,他对陈国华提出来的十万字节磁芯板的理论,有所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