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辉帝的态度很明确,你搞的小手段,朕觉得无伤大雅,就不跟你计较了,但不是朕不知道,而是一清二楚。最后,如果被都察院的人拿排名说话,弹劾你的时候,也别指望朕出面帮忙平事,你自己想法子搞定。
从承辉帝的角度看,会试前三名的排名很有意思,内阁里至少有三位阁老不满意。谁当阁老,手下没点虾兵蟹将,这些人鸡蛋里挑骨头的本事,承辉帝还是很有信心的。
尤其是会元的卷子,里头心学一脉的气质,隔着十几步都能感受到。
程朱一脉与陆王一脉之间的学术之争,从明朝打到大周朝,一百多年了,也没停手的意思。都是圣人一脉,为何要打架了呢?这个事情说起来话就长了。
汉初的时候,皇帝用的是道家的黄老之说治国。那时候儒家各种被歧视,窦太后深知干过一件事,把一个儒生丢猪圈里跟野猪搏杀。那时候是儒家,自己的内部也分好多个派系互相干,互相看不顺眼。
一直到董仲舒出现并与汉武帝达成了一致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往后想对消停了那么一段时间,东汉的时候,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又干了起来。
这个可以理解为传统门阀与后起之秀之间的干仗。
在往后就是一个对外的阶段了,佛教入侵后并快速壮大,甚至对儒家形成了压制的局面。
从中晚唐到北宋这段时间,差不多都是佛教占了上风。
这个怎么解释呢,人都是需要精神世界的。儒家对比佛教,门槛高了不少。
教派这个东西怎么讲呢,在下沉市场优势明显。
不过佛教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代皇帝中不乏灭-佛的举动。
具体原因嘛,就是寺庙有田产,还不交税。稍微想有点作为的皇帝,一看这个就表示不能忍了。我得干它!还有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论是寺庙还是道观,总有一些不正经的假修行者。接着信仰之力敛财,各种奢靡银乱。
你都给自己养成肥猪了,还没有自保之力,皇帝看见了会怎么想呢?
反复被收拾后,在这片只有皇权掌握了与上天沟通权利资格的土地上,宗-教也成为辅助皇帝统治的工具,不愿意当工具的,那就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