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所以国家在治理成本上并不难应付,随着时间的推移,食利者群体日渐壮大,分食国家之利。这也是一个朝代越到后期,国家财政越难的根源所在。【无他,治理成本增速与国家财政增速不能匹配。】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承辉帝冷汗淋淋,这厮的胆子太大了,这话是能说的么?
贾琏写的很快,文章还在不断的抄送,一般殿试最多三千字,贾琏写嗨了,眼看五千字都压不住了,从前朝的财政崩溃入手,着眼当下的问题。
总算是把核心思想丢了出来,士农工商,本朝太祖圣明决断,适当松绑工商,使得本朝之初,快速走出战乱阴影,大大改善了国家财政,才有了两代之治的盛世。
开源分内外,对内,给工商业松绑,以增加税收,对外,不能单纯的在家等商人上门交易,应该鼓励沿海走出去,扩大优势产品在海外的市场,并由国家组织引导优势产品定价权。
节流分内外,对内,调整徭役政策,征徭役上庶民之利,不可持久,国家工程用工付费,例如修黄河,运河这一类大型工程,徭役期较长,用工必须给与相应的费用。徭役免费固然省钱,需知对朝廷而言,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赶上长期的天灾与长期徭役结合,没准黄河里又能挖出一只眼的石人。
贾琏当然不能这么写,只是很含蓄的表示【元、明两朝,足以为鉴,故加赋断不可取。】
洋洋洒洒六千字,贾琏午饭都没吃,中间喝了一口水,厕所也没上,就这么写了五个小时才停笔。写完之后,贾琏浑身无力,往后一靠,要不是考虑形象,很想来个葛优瘫。
承辉帝看完之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贾琏没提什么士绅一体纳粮,也没提摊丁入亩,就提了一个土地兼并导致的失地人口,可以用工商业来缓解。人没个正当职业,必定饥寒起盗心,解决失地人口的生计问题,应当作为各地官员的硬性政绩指标,朝廷应加大监督力度。
最后阶段,贾琏再次重申了向外发展的好处,比如倭奴处有石见银山,爪哇有金山,欧罗巴人在新大陆发现了诸多金山银山等等。【天予不取,必受其咎。臣之浅见,不足一晒,壮胆妄言,诚惶诚恐】以此收尾。
李清作为巡场考官,频频走到隔壁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