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情况非常特殊,往常那些与李元关系好的臣子,一个都没站出来说话,站出来附和林如海的,全是一些平时不接触李元的。
这说明什么问题?这说明林如海乃是传统士大夫的代表,在这个问题上,他代表了沉默的大多数。
也就是说,一些不愿意巴结李元的人,并不等于他们不反对将李元支出京城,因为李元是嫡子,法统上他是有继承资格的,而且序列最前。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平时不爱掺和储君之事的臣子,他们才是这个朝廷里的大多数。
就像林如海说的那样,太祖、太上皇两朝立储,都没个好结果,皇帝谨慎一点大家没意见,但你把嫡子弄出京师,这不是变相立储么?
林如海也没说长幼有序的话,毕竟皇帝也不是嫡长子。但他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贬谪嫡长子。
一大半臣子都站出来附和林如海,搞出的动静不小。
承辉帝坐在高高的龙翼上,吃惊的看着群臣,但并不生气。
原因也很简单,承辉帝看到了传统士大夫的节操。本朝无论朝野,都是嫡长子制度,只不过皇家比较特殊,嫡长子们都没好下场。
承辉帝再看看张庭恩,发现他闭目而立,似乎与外界一切无关。张庭恩也是传统士大夫,他没站出来反对皇帝,就很难得了。
阁臣之中,随后站出来的只有潘季驯一个,郭衍和宁克都没跟着站出来,原因也很简单,不是不想站出来,而是不能。这俩几乎是皇帝凭个人喜好,直接给他们提拔上来的,他们入阁,资历上是有缺陷的。
没人反对郭衍和宁克入阁,那是因为皇帝的威望比较高。再有就是,本朝没那么多顽固分子,大臣们都非常的灵活。
所以,即便林如海反对将李元放出京城,也不提什么立储,不提长幼有序。
不像明朝那样,一帮重臣站出来博廷杖,动不动就仗义死节。搞的这个词的含金量下降了不少。
“林卿所奏,朕自有考量,此事再议。”承辉帝不紧不慢的开口,看着站在人群前面的林如海,到底作何反应,是继续纠缠呢,还是退回去。
林如海的选择是退回去,没有继续纠缠,这个事情只要皇帝松口了,剩下的事情就没必要较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