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时却认为孙权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他做孙权的援手。”
“所以才坚持去见孙权,一点也没有疑虑。”
“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李隆基:庞统要是一早就拿出举荐信,也不至于被刘备随意打发了。
就他所了解的,庞统在去见刘备的时候,身上虽然准备着鲁肃和诸葛亮写的两封举荐信,可却并没有拿出来。
而刘备在见到庞统时,也非常嫌弃庞统的丑陋样貌,并直接将其打发到了一个小县城。
结果,庞统还没做多久的官,就被人举报了。
刘备派张飞去查看,发现庞统用少量的时间处理了一个月的政务,并在其后拿出了鲁肃的举荐信。
虽然那时庞统有诸葛亮和鲁肃的举荐信,但只是拿出了鲁肃的举荐信。
在他看来,多少也能猜得到庞统此举的用意。
无非就是在世人眼中,凤雏与卧龙齐名的存在。
如果就这样拿出了诸葛亮的举荐信,怕是会低人一等,这才仅仅将鲁肃的举荐信亮了出来。
“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
“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
“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当时庞统向刘备进言,表示荆州荒芜残败,而东有吴国孙权,北有曹操,想要三足鼎立难以成功。”
“现在益州国富民强,有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
“如果真能夺取益州,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而刘备有所顾虑,认为曹操与自己势同水火,曹操急切,自己就宽和。”
“曹操暴虐,自己就仁义。”
“曹操诡谲,自己就忠厚,什么都和曹操相反,才可成事。”
“如今为了益州而失信义于天下,不是可取之道。”
“庞统再次进言,如今正值权利交替之时,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才行。”
“况且吞并弱小,实乃常见之事。”
“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