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饥荒灾情。”
“给灾民发放钱粮,查看当地水利设施,疏通河渠。”
“让荒废的农田重新变为良田,变救济为解决根本问题。”
“赴两浙巡查水利和农业生产,发现很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熙宁八年,沈括任河北西路察访使。”
“按照惯例,凡是银冶的地方,转运使就收取银冶的息钱。”
“沈括认为靠近宝藏国家就会贫穷,这是必然的事。”
“靠近的人多了,窝藏的奸伪之徒就无法检查出来。”
“朝廷每年给契丹几十万两银子,他们如果知道了开凿矿山的好处,会把中国的岁币更加看轻。”
“那我们没有什么可以送他们,边境将再起争端。”
“朝廷征用京城附近百姓马匹,百姓不堪重负。”
“沈括认为北方人善于骑马作战,而我们则擅长强弩,不能舍自己的长处去勉强做不擅长的事。”
“沈括改革考核强弩的标准,将射出距离远近和射入硬物的程度作为考核指标。”
“类似这样既减轻百姓负担,又有成效的合理化建议有三十多项,皇帝都一一采纳了。”
“次年,沈括升职三司使,三司使即为国家最高财政长官。”
“王安石为变法专设了三司条例司,该机构掌管新法的制定和颁布,是以财政为中心的变法活动的总枢纽。”
王安石:沈括是个小人,不可亲近。
他被皇上任命为参知政事,住持变法大计。
此时的他权势熏天,沈括有心依附,便大肆鼓吹新法之好。
起初,他相当器重沈括的才能。
但是很快就发现沈括巧言谄媚,不是正人君子所为。
之后皇上有意委任沈括来主持保甲法的施行,但被他直接排除在变法核心层之外。
不过后面朝中掣肘变法的势力很大,他也急需延揽人才。
对于沈括这样一个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人,他决定用其所长。
事实证明,他的这一策略非常正确。
他让沈括负责汴河水利,沈括表现得很好。
汴河水利工程包括疏浚和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