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两大部分,其中淤田是将黄河淤泥覆盖在两岸盐碱地上,使之变为良田。
沈括亲自勘察汴河两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首创分层筑堰新技术。
筑成台阶形堤堰,引水灌注入内,淤田一万七千多顷变为良田。
对于沈括此人,他是非常惋惜的。
明明才华无可挑剔,但德行方面却令人不齿。
他只希望沈括听完主播所说的,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从而改过自新。
如此一来,他的变法集团也能增添一员大将。
“熙宁八年,辽国派使臣萧禧谈判河东一带地界划分,声称一定要达到目的。”
“宋神宗派沈括出使辽国,沈括出发前到枢密院查阅档案。”
“找到以往两国缔约边境的文件,指定是以古长城为界。”
“辽使萧禧提出要求的地界在宋地一方,距长城有三十多里。”
“沈括据此向皇帝做了奏报,宋神宗开天章阁召见沈括,说幸亏有沈括,否则那些不去探究事情原委的大臣差点误了国家大事。”
“萧禧看到沈括拿出的证据,才理屈作罢。”
“沈括来到契丹宫庭,和契丹宰相杨益戒谈判。”
“沈括已提前找到相关档案并预先让随同吏员背熟,杨益戒但凡提出问题,沈括就回头让吏员据档案回答。”
“到第二次谈判,仍是如此。”
“杨益戒无计可施,只好埋怨宋朝连几里土地都舍不得,可能会葬送两国友好。”
“沈括反驳他说军队的强大来自正义,衰弱来自理屈。”
“现在契丹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信誉,用暴力对待百姓,这样对我们反而不是什么坏事。”
“会谈一共进行六次,契丹也没占到便宜。”
“沈括回国,沿途画下山川地貌,记录风俗人情,修撰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朱棣:乌台诗案以后,沈括的仕途彻底断绝了,只能说是咎由自取,一报还一报。
尽管沈括因为科学方面的成就被后世人敬仰,但他依旧看不起此等无耻小人。
王安石实行新法,沈括是其坚定的变法派。
于是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