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并在奏书中提出了屯田策。””
“当时,羌族投降者多达数万,赵充国意料到其必定自行瓦解。”
“便意图让骑兵解散,让士兵屯田,等待敌人自行瓦解。”
“但奏书还未呈上,赵充国就收到了命令其进兵的玺书。”
“其子赵卬听闻后大为惊惧,并派人劝告赵充国,即使战败也可保全将军之位。”
“但是不符合皇帝的心意,那可能就无法保全性命了,那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安定了。”
“赵充国却提出,如果早早听从自己之言,便不会有严重的羌患爆发。”
“并且相信圣明的君主是值得他进忠直言的,于是赵充国在奏上提出了屯田策。”
“赵充国在奏书中指出,军队是为宣扬皇帝恩德、也是除去祸患的工具。”
“对外使用军队得当,那么国内就会有祥瑞产生,必须慎重对待。”
“湟中地区尚有大量未被开垦的羌人故田和公田,开展罢骑屯田能够节省开支并积攒实力。”
“如此一来,羌人将不攻自溃。”
“并指出屯田有十二个好处,提出过早出兵则会失去这些好处。”
“但是赵充国的主张被群臣责难,不久,在赵充国他的坚持下,朝臣们逐渐改变了观点。”
“宣帝也下令询问如何应对羌人的进攻,赵充国回答,部分羌人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叛乱,到明年即可被消灭。”
“其次,提出边境虽长,军士数量也不足,但屯田军能够登高望远来加强彼此联系。”
“从而达到以逸待劳之法,羌人见汉军有备,不久便会自行瓦解。”
“虽然羌人的小规模抢掠不能完全禁止,但对比大规模用兵也是值得的。”
“而且汉朝还需抵御匈奴等人的进攻,也不能长时供给西北边境。”
“最后,提出朝廷先前已遣使者安抚羌族各部,羌族各部应该不会再生异心。”
李隆基:于是,赵充国三次上奏屯田计划,提出屯田既能内部省去浪费,又能外部备战守御。
他还指出湟中的地形对汉军有利,而羌人则处于风寒之地,最多支持到明年春天,届时羌人必将全军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