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第506章 505变迁(3/6)


    1956年7月由沪县迁京,总店在前门外大栅栏,在王府井大街、西安门大街有门市部。

    同年迁来的还有照相馆、理发店、制衣店等等。

    有些话,没人提,但不表示不存在,就如同没人愿意开口讲为何接孩子一样。

    之所以去沪县考察服务业,并将服务人员、设备统一迁来四九城,除了四九城这边服务质量不大行以外,技术也存在一定差距,毕竟在解放以前,沪县有外滩,都是跟洋人打交道的,处在国内时尚的最前沿。

    照相业56年一共来京19人,以中国照相馆、国泰照相馆为代表。

    中国照相馆在王府井大街南口,几十年后东方新天地的地界,这里有新式结婚礼服,是很多思想开放的年轻人结婚拍照首选。

    国泰照相馆在西单北大街,跟中国照相馆的硬件条件差不多。

    四九城百姓最津津乐道的是理发店,“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理发名店集体迁到四九城,足足有108人,当时被人戏称“一百单八将进京城”。

    56年7月27日,大名鼎鼎的“四联理发馆”正式在王府井大街北口的金鱼胡同33号挂牌营业。

    理发店名字挺长,除了“四联理发馆”以外,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联合。

    实事求是来讲,四联进京以前,四九城女性的发型就那么几种,说好听叫庄严、厚重,说难听就是土、呆板。

    四联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那里服务热情,而且会的花样多,做的发型新潮,能烫出大波浪,几天下来,名气就打响了。

    56年8月4日的时候,《北京日报》上甚至刊登了四联的新发型,妥妥领先个二十年(如下图)。

    四联理发店的师傅们是靠手艺赚钱的,跟几十年后部分tony傍富婆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四联进京前,四九城的理发价格一般在一毛到四毛之间,四联却是理发八毛起步,烫头两块二。

    尽管价格不菲,但宾客依旧盈门,经常爆满,尤其是年关的时候,每逢腊月,前来烫头的女同志络绎不绝,理发师傅这个月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一天能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相对应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