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很尴尬了,也就意味着,明军最多可以用火炮覆盖浮桥,但是一旦明军用火炮打浮桥,明军自己的火炮就会落入神武大炮的射程。
而明军炮火也不能再往后摆,因为清军渡江登陆的地点就在观音门附近,城头还有城防炮可以威胁明军的后背,也就是说,多尔衮选择的渡江地点非常刁钻,正好夹在城防炮和神武大炮的射程之内,清军火炮射程相交,留给明军布阵的空间几乎是固定的。
这就是射程优势形成的吊打局面,浮桥毁了可以再搭建,但是一旦明军火炮被神武大炮摧毁,他们就失去了轰击浮桥的能力,到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重新架桥。显然,这个问题,除了兴华军前来之外,对于郑成功和张煌言来说,根本没办法解决。
多尔衮的方法也是简单粗暴,调动吴应熊的人马立刻架设浮桥,反正都是绿营兵,死了也无所谓,让明军的火炮轰去吧,正好给神武大炮指示目标。果然,明军炮兵不得已,选择对浮桥开炮,结果对岸的神武大炮立刻架设起来,朝着明军炮兵阵地倾泻火力。
轰轰轰,双方的炮战根本就不对称,明军够不着神武大炮,虽然把浮桥炸了个七零八落,但是自身炮兵也受到巨大损失。吴应熊的人马在北洋新军的督战之下,接着架设浮桥,前面的死了,后面的踩着前面人的尸体接着上。
多尔衮亲自监督,也给他们下了死命令,后退者杀,但第一个架设浮桥到对岸的绿营兵,可以获得先登称号,享受抬旗的待遇,直接从绿营兵转换成上三旗旗兵,而且官升三级。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在清军的序列中,满洲八旗肯定是第一位的,虽然汉军八旗比不上满洲八旗,但是可比绿营兵的地位高多了。随着清军夺占中原,绿营兵越来越多,其兵力架构已经变成了金字塔形。
满蒙在上面,汉军在中间,底层是海量的绿营兵。在多尔衮看来,绿营兵根本不能算人,不过都是炮灰罢了。就跟当年李自成麾下的大顺军一样,满蒙就相当于老营兵,汉军就是正兵,剩下的绿营兵都是饥兵,属于随时都可以浪费掉的兵种。
现在绿营兵有机会成为旗人,还能官升三级,这个诱惑太大了。反正后退就是死,前进还能有一线生机,吴应熊指挥绿营兵嗷嗷叫着往上冲,硬是顶住明军炮火,把浮桥给架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