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也对几个弟弟的性格和野心有着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若论真正的夺位实力,朱棣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朱标也看得出,至少在目前,朱棣对皇位并无觊觎之心。否则,他也不会公开发誓表达自己的忠诚。而对晋王,志大才疏形容是完全匹配的,朱棡之所以这么做,无非就是与朱棣比而已。以前在宫中,有母后疼爱着朱棣,父亲认可,老师喜欢,大哥关照。而今大家都出来独自生活了,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了。朱棡就不信自己以后会比朱棣差、他脑补朱棣根本就不知道北方凶险,所以只要了那么一点护卫。而且一天天的干什么种花。还要去送什么徐妙云。真的是被宋先生给教傻了。
朝廷上下,此时正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传奇谋士刘伯温离世,使得朱标和朱元璋忙于处理他的后事,以及商讨国家的未来走向。在这样的时刻,朱标实在无暇再去关注晋王和朱棣之间的纷争。身为国之储君,他明白自己的责任重大,必须以国家大局为重。
刘伯温在处理太子和燕王之间的矛盾时,已是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他曾多次上书请求辞职,但朱元璋因事务繁忙,又需制衡淮西集团,其中以李善长为首,所以一直未予批准。
淮西集团的部分武将对于刘伯温频繁干预内政事务十分不满,常与之针锋相对。实际上,刘伯温的长处在于奇谋和协助制定大战略,本不应过多介入内政事务。但很多事情并非他能左右,加之与淮西集团的关系紧张,使他不得不深入介入。
在国朝初建的时期,许多分工并不明确,一些本应由宰相承担的工作也落在了刘伯温的肩上。然而,他缺乏李善长那样的丰富经验和人脉,只能事必躬亲,最终导致身体完全垮掉。相比之下,李善长则保养得很好。
刘伯温的困境和劳累,既体现了他对国家事务的尽心尽责,也反映了初建国家的种种弊端和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子的宽容、燕王的低调和淮西集团的强势,都只是这复杂纷争中的一部分。国家的未来,将如何走向,还需时间的见证。
在处理好刘伯温的身后事后,李善长也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他的年纪也大了,之前也是代表着淮西集团不得不在丞相的位置上坐着,如果他不做,就可能刘伯温坐,那是不可容忍的。但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