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302章 烈火烹油(3/7)
。这些过去的“棚行”,就被集中到建筑队干“架子工”去了。

    虽然,他们依旧是吃老本行这碗饭,攀高绑架子什么的,但不再干“棚房”这个行当了。

    所以,这没有了专业人士,但是市场还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不刘家庄的建筑队的机会就来了嘛!

    因为,搭棚可是个技术含量很高以及道德含量也很高的力气活儿,一般人可干不了。

    老京城的四合院,大多都是由四方大青砖铺地,支撑起高大天棚的是几根粗壮的木蒿或竹蒿。

    要是给人家搭天棚,支柱就支在主家四合院的青砖之上,还不能把青砖给压碎了,要每根支柱“均匀受力”。

    根据这户人家四合院的大小,少则四根立柱,当然也不能太多,天棚的横梁就搭在这户人家房屋的屋脊上。

    每当搭棚或拆棚之际,棚匠们都会身手敏捷地攀上房梁,穿梭于屋顶之间。这时,他们会齐声高呼:“高来高……”,声音洪亮,尾音悠长,回荡在古老四合院之间。

    棚匠这一声声高喝,体现着这一行的职业道德。意思是及时提醒到左邻右舍的人们:“我要来上房爬高了,居高临下,各家注意啦!”

    附近的居民如有不宜、不愿被人看见的,闻声就要提前准备了。

    除了这一声高亢的吆喝声,上房还有一些“行规”,比如说,搭棚遮阳时候,不能遮光,影响人家的光线。

    还有,上房不能把人家的房瓦给踩坏了,以免下雨时房子漏水。

    另外,工人们站在高处,就要求自己个儿“目不斜视”,绝不能趁机偷看院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

    别看这些工匠们,有的大字不识几个,很多人都是农民出身,但是他们最为讲规矩。

    刘之野的前世老丈人,就是一位传统的泥瓦匠,为人最是憨厚正派,六十多岁了,还在坚持做工。

    因此,那些优良的规矩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定地传承下去。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

    ……

    偌大的京城,家境殷实的人也不在少数。刘家庄的这支队伍,恰如及时雨般出现,为许多人解了燃眉之急。

    很多没有门路的人,都求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