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拿着空瓶子去换奶。
这会儿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如缕。
京城的吆喝声特别,显然与胡同的深度宽度和弯度有关,要想让商业信息家喻户晓,非得把吆喝抻长拉宽外加七拐八弯才行。
京城人语速快,咬字含混,吆喝是对北京话的纠偏:把音调放慢拖长,穿糖葫芦般给每个字应有的重视——清脆圆润,合辙押韵。
关键还得底气足,有穿透力,换气不换声,平起,一翻身高八度,站稳了别掉下来,拉长韵尾——张恨水在《市声拾趣》中写道:“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有破烂儿的我买,有破鞋烂袜子的我买——”这是收废品的,用倒装句显示了一种底层的自信。
还有透着京城人抖机灵耍贫嘴的功夫。比如,卖蟠桃的吆喝:“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绣的,这是三姑娘逛花园一脚踩下一个扁盖儿桃——”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广告语简单明了,品牌和存货清单全齐了。
京城人讲话“卖什么吆喝什么”,这原始交易代表京城人纯朴的一面,童叟无欺,最多吹点儿小牛,那本是广告的功用嘛:“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萝卜赛梨,辣了管换——”“喝了蜜的大柿子——”
吆喝往往配有乐器,比如:卖烧饼麻花的用木梆子,耍猴儿的用大锣,收购破烂儿的用小皮鼓,卖冰镇酸梅汤用两个小铜碗,上下一掂铜音串串,叫“冰盏儿”。
还有剃头的用“大音叉”,用铁板在中间一拨,那铮铮颤音先把人弄懵了,就势按那儿,不管头发长短,先剃成秃瓢再说。
“磨剪子来戗菜刀——”磨刀人的用“铁头”,即5片铁皮串在一起,哗啦作响,这玩意儿有个雅号“惊闺”。
这要是等到夏天,巷子往往传来最令人激动的吆喝声是:“冰棍,3分一根儿,5分一根儿——”那3分的是红果、小豆冰棍,5分的是牛奶冰棍。
…………
这里能走大车,又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