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413章 当兵不是那么简单的(5/7)


    西疆的交通通讯十分困难,数万边防部队的给养,一是靠青疆川疆两条钢铁运输线。

    二是靠多个汽车团的战友们常年奔波在雪域高原上。

    通讯更是困难,一般县设邮政局,邮政车无固定行车时间,个别边远县未开通邮电业务。

    干部战士和家中通一次信,来往通常需两个月,个别边防点甚至需半年至一年。

    看到的报纸多是一个月以前的,几年前,每个连队才配备了一个红灯或熊猫牌收音机,以供部队收听新闻。

    由于交通困难,干部在职工作满两周年,才可回内地休假一次,假期三个月。

    战士超期服役即三年后,才能轮流回乡探亲一次,假期30天,一般服役5年左右才可探亲。

    由于部队驻地边远高寒,交通不便,长期处于野战环境,钻山沟住帐篷,无正规固定营房。

    因此干部战士家属极少来队探亲。偶尔有个别来队,也多在夏秋两季。

    有些执勤点的战士们就住在一座山头上,四周是陡壁悬崖,风特别大,无线电天线被大风吹断过无数次,房间里不能生火做饭,屋子里又冷又潮湿,战士们在大夏天里穿着棉衣……

    “天当被、地当床,岁月留痕在雪山草地之间。”

    守卫边疆山区的部队,这时候,条件十分艰苦,很多区域不通公路只能骑马,野外只能住帐篷。

    刘之野言简意赅地向他们阐明,投身军旅绝非寻求安逸之所,那里是锤炼意志的熔炉,生活之艰超乎想象。

    倘若刘光天一行人仅是因逃避“上山下乡”的艰辛,而将目光投向部队,那无疑是南辕北辙,大错特错。

    部队,是勇者的试炼场,而非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就是易援朝在部队里吃的苦,也不是刘光天这些人所能想象的。

    易援朝能吃苦,是因为他从小的苦难经历有关。这要是换成刘光天、闫解旷等人去当兵那可就不一定了。

    不是刘之野小瞧刘光天、闫解旷,就这俩小子连农村的苦都吃不了,还想去部队锻炼?

    这年月里部队的条件还很艰苦,吃住条件都比较差。

    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苦的是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