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放学后也要到店里来帮忙。
虽然这年头一般老百姓家庭收入水平不高。
但是偌大的一个燕京城,七八百万人口,总有下的起馆子的人。
这燕京人好吃,小到一碟儿咸菜,大到一桌满汉全席,得吃得喝,不挑不嫌。
一提下馆子,这年头可是显身份、地位、有钱人经常去的。
对于一般家庭的人来说,从小勤俭持家,吃粗茶淡饭,也只有过年、过节才去,下馆子那就是“解馋”。
而对于后世的人来说,“下馆子”就是一顿午餐、晚餐的事。
燕京人一说“下馆子”,总带着一股子劲儿,一张嘴,能跟贯口一样给你数落出一堆。
像什么八大庄、八大堂、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四大坊。
他吃没吃全不知道,但是只要吃过一家,也能给您道出一堆故事。
过去的燕京,热闹的地儿没多少,一提到繁华的地都跟吃在一起。
西单一带、西四那片儿鸿宾楼、蜀省饭店;
王府井附近的东来顺、翠华楼,还有东四白魁老号,前门晋阳饭庄、都一处;
东单崇文门便宜坊、地安门马凯餐厅、等等。
说实话,去这些有名的餐馆吃饭的常都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钱人。
一般普通平民百姓很少光顾。
像“何氏家常菜”这样,价格亲民口味不输大酒楼,服务更好,在整个燕京那是独一份,你想这买卖能不好吗?
这“下馆子”还有江湖。
为什么叫“下馆子”不叫上馆子?
燕京人到什么地方,一般要说上什么地方。
比如到公园玩,要说上公园玩。
到单位,会说上单位。
但燕京人到饭馆吃饭,往往要说下馆子,却不说上馆子。
据说曾经极少数跑江湖做生意,或是极少数离家苦行的人,为了凑合填饱肚子,才在自带干粮外选择饭馆。
如此看来,饭馆专为社会边缘人士提供有偿服务,其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于是就有了“下馆子”的说法。
因此老燕京认就把到外边吃饭,叫下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