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弘的笔尖微微一颤,他知道这道诏命直接宣告了鲁王的败北,而自己作为鲁王一党危在旦夕了。
孙权从孙弘的神态里看出了他心中的恐惧,但他并未点破,而是继续道:
“拜平魏将军朱绩为镇东将军,假节,驻武昌,领荆州事。”
闻言,孙弘心中恐惧更甚。
这朱绩虽说没有明确表示支持太子,但他却屡次拒绝鲁王的示好。此番又有救驾之功,日后定是自己的朝堂大敌。
“拜武卫都尉孙峻为武卫将军,加侍中。”
这一任命倒是让孙弘心中稍稍放松一些,虽说孙峻的态度也颇为暧昧,但整个吴国谁人不知他与全公主那点破事。
可是全公主与太子的关系形同水火,太子登基后她还能独善其身吗?
孙权的托孤还在继续:
“诸葛恪以大将军,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全琮以卫将军,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大将军诸葛恪,卫将军全琮,太常滕胤、中书令孙弘、武卫将军孙峻五人共同辅政。”
孙弘稍稍一愣,这里辅政之列竟然还有自己的名字?
不过他的头脑还算清醒,很快便从这份名单中看出了端倪。
诸葛恪和全琮作为太子和鲁王派系的标志性人物,各自开府治事,手握军政大权,其目的就是让两人分庭抗礼。
陛下到死,都在玩制衡啊。
其实在孙权心里,他是想要快速结束二宫之乱。
他之所以没有对鲁王一党进行清洗,一来是出于无奈,毕竟他们有的身居高位,有的手握兵权,岂能儿戏。
二来,他希望通过此举让臣子们归心,忘记昔日的仇怨,好生辅佐新君。
但,自二宫以来,两个派系互相攻讦,从朝堂斗争上升到了私仇私怨,岂是一纸诏令就能解决的。
过了一会儿,孙权召孙峻入内,孙弘知趣地俯首拜退。
到了舱外,孙弘连连叹气。
孙权的这版托孤看似完美,实则对鲁王一党极其不友好。
要知道诸葛恪此人心高气傲,眼里容不得人,他身为首辅岂能被这么多的辅政大臣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