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楷受宠若惊,赶忙拱手:“司马使君言重了。”紧接着立刻吩咐左右,“来人,去备些酒菜。”
“不必了。”司马昭道,“你我先聊些公事,备些小食即可。”
“好。”徐楷对着府吏吩咐了几句,随后抬头邀请司马昭上座,自己则坐于台下首席。
司马昭又拿起那本兵册看了一眼,询问道:“徐太守,你回来前本使已让郡都尉带我巡营不过这兵册上的军士数目,似乎对不上,这是何故?”
徐楷颔首。
要知道吴国的兵制跟魏国有很大不同,虽然魏国的将领也有私兵,但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编制一般不超过一个曲(四百人)。
但吴国就宽泛多了,他麾下部曲是当年父亲留下的,刨去战死、遣散的一批,跟随他一同归附的也有一个营两千人的编制。
并且为了制衡,他本人的私兵不占郡兵名额,再加上此地距吴国边境很近,他这个太守实际能调动的兵力甚至多达五千之众。
也难怪司马昭会“微服私访”,毕竟在荆州范围内,他徐楷已是一方不容小视的“诸侯”。
“使君,是这样的。”
徐楷如实道:“朝廷给上昶城的工期定得很严,江夏又是两国边境,民户较少,故而下官将一部分部曲派往上昶,协助筑城。”
说完,他又补充道:“如果使君有空,可与下官前去上昶核对兵册。”
“嗯”司马昭点点头,看对方信誓旦旦的样子,他姑且信了对方的说辞。
“民力不足”司马昭捋着短须,说道:
“我家与襄州的王都督是世交,本使又与襄州刺史乐使君共事过几年,向襄州借个数千民夫,应当不难。”
徐楷露出喜颜,拱手拜谢。
司马昭则是捋着短须,一副给了对方恩赐的感觉。
其实此行他并非是真的怀疑徐楷藏匿兵源,最多是来敲打敲打,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件重要的事。
“朝廷对上昶城建设颇为关注,待城建成后,江夏治所也会迁移上昶。”
“不过重视此城的不只是我大魏,想必吴国更是警惕异常。”
徐楷点点头,道:“近来斥候频频得报,汉水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