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熬的样子,阳伯雍什么也顾不上了,他放下水桶,热情地说:\"乡亲们,快来喝吧!喝得饱饱的,好赶路啊!\"
逃难的人们喝下清凉的泉水,打起了精神,说了不少感谢话,往前走了。可是,满满的两桶水只剩下少半桶。阳伯雍提起水桶,小心翼翼地浇到禾苗上。一边浇一边抱歉地说:\"小苗啊,我知道你们渴得慌,可是逃难的人们更渴,救人要紧啊!你们就忍一忍吧。明天,一定给你们多喝一点!\"
第二天,阳伯雍又挑来两桶清泉水,可是又遇着一群逃难的百姓。同昨天一样,阳伯雍先给他们喝足了,每棵小苗却只能喝上几滴水。就这样,一天,两天,五天,十天,阳伯雍不知救了多少逃难的百姓,可地里的小苗却早死了许多。
这一天,阳伯雍送走了逃难的人们,正想把剩下的一点水浇到禾苗上,却听到不远处传来了呻吟声。他连忙放下水桶,急匆匆地走过去。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倒在地上。他俯下身,问老人怎么样了。老人费力地睁开双眼,微微颤动一下干枯的嘴唇,说不出话来。阳伯雍一见老人又渴又饿,眼看就不行了。他毫不犹豫地把剩下的水,给老人喝了下去。然后把老人背到自己的茅草屋,扶他躺到炕上,等老人安安稳稳地睡熟了,他才去看地里的禾苗。可是,哪里还有禾苗呢?全都枯死了,阳伯雍真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可是不行啊,茅屋里还有熟睡的老人呢。他只好忍着悲伤,咽下眼泪。不等天明,又去挑水了。逃难的百姓要喝水,垂危的老人更需要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