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沈阳铁西被暖阳温柔包裹。阳光俏皮地穿过行道树的枝叶间隙,在卫工北街14号的红砖建筑群上,洒下一片片灵动的斑驳光影
中国工业博物馆的门前,一块锈迹斑斑的 “沈阳铸造厂” 老厂牌高悬于门楣之上,金属表面那一道道凹痕,好似镌刻着半个世纪的机器轰鸣,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岁月
这座博物馆由亚洲最大铸造车间改建而来,它安静伫立,以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姿态,等候着与每一位来访者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
郑荨领着老祖宗们步入序厅,一幅巨型青铜浮雕《铁流凝变》瞬间映入眼帘,磅礴大气之感扑面而来
800平方米的墙面上,150组人物群像栩栩如生,生动地定格了不同时代的工业场景:有高举铁锤、干劲十足的工人,有专注操纵机床的技师,还有在车间里奔跑忙碌的学徒……当指尖轻轻抚过那凹凸不平的纹路,仿佛能真切感受到青铜里所凝固的炽热温度
据讲解员介绍,这是国内最大的工业题材浮雕,每一道裂痕,都是真实工人掌纹的拓印,带着劳动者最质朴的印记
在通史馆的展柜中,第三套人民币2元券安静地躺在玻璃下方。票面图案是新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c620,而此刻,它的真品就陈列在隔壁的机床馆
沿着时间轴缓缓前行,1905年的汉阳造步枪、1931年的抚顺煤矿模型、195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建厂执照等珍贵展品依次铺陈开来,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最令人震撼的当属“共和国工业长子”展区。泛黄的奖状、补丁摞补丁的工装、满是油污的操作手册,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共同拼凑出东北老工业基地那段“把一切献给祖国”的峥嵘岁月 。
郑荨感慨地向老祖宗们介绍道:“老祖宗们,请看这个展柜!这些泛黄的劳模奖状、补丁摞补丁的工装、带油渍的操作手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且光荣的名字——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勋章!
这张1950年的全国劳模奖状,属于发明‘万能工具胎’的王崇伦师傅。他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一年完成了四年的工作量,让新中国第一台车床在咱们东北这片黑土地上诞生!
再注意看这件蓝布衫